
《深度探究:手机流量消耗真相》
结论已下,再次验证是否真实有必要吗?带着对“权威”质量报告的疑虑,我们开始了这次深入探究。
在数据面前,海信手机如何做到5天完全零流量令人费解。常识告诉我们,这对于智能手机来说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至少我们评测的这14款手机中,没有一款能做到这一点。
以移动为例,即便是最昂贵的套餐,70元也足以购买2GB的流量。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为了还原真相,我们进行了周密的测试。在测试开始前,这14款手机均在WiFi环境下升级至官方最新固件,并恢复到出厂设置,以确保第三方应用的干扰被最小化。为了确保运营商因素的影响最小化,所有参与测试的SIM卡均使用移动4G卡,并在网络条件良好的环境下进行测试。流量数据则通过移动进行核实,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测试流程严谨:手机在出厂设置完成后关机插卡,半小时后记录网站上的起始数据,防止之前有未计费的流量。开机后选择语言、输入法等,所有配置选择默认,需要联网的权限均选择允许。为避免同步资料,所有需要登录的步骤均被跳过。手机进入桌面放置状态,开始5天的测试。
经过5天的测试,我们发现除了激活必需的iPhone外,其他手机的流量消耗均属正常。比如Lumia 640XL和多数Android手机,除去激活时的流量消耗,日常待机所使用的流量相对较小。
对于iPhone 6 Plus激活时消耗的流量,虽然初始激活使用了较多流量,但后续几天每天大约只消耗2-3MB,这与系统中显示的数据大致相符。对于Android手机,也有类似的问题,激活时消耗的流量稍多,但后续后台流量消耗主要用于时间、天气等应用,这些应用所消耗的流量很少。
关于预装应用的问题,除了占用内存之外,并未发现恶意扣费或带有后台广告的APP。大部分手机的系统应用都有诸如“仅在WiFi环境下更新”的设置选项,因此“流量偷跑”的问题并不需要过分担心。
这次测试验证了我们的观点:手机流量的消耗与手机厂商或运营商无关,主要是用户的使用习惯和第三方应用的影响。随着网络速度的提升,用户的使用习惯也在改变,导致流量消耗逐渐增多。但这属于正常现象,并非所谓的“偷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