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之主导,行由己定。
陶渊明自29岁始涉仕途,任官十三年间,一直对当时腐朽的心生厌恶,心向往之的是田园生活的宁静与自由。他41岁时再次出仕,仅任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辞官归隐,创作了《归去来兮辞》,以此明示自己的心志。
“形体寄于世内能有几时?何不任凭心灵去留随己意?”这是《归去来兮辞》中的反问之句。它意味着在有限的生命中,陶渊明选择顺从心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是选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活出真正的自我。
《小窗幽记》中提及:“心灵若被外物驱使,人如牛马;心灵若被名利束缚,人如笼中鸡鸭。”相反,心灵本应主导人的行为。但因世间诱惑繁多,人生道路亦多坎坷,往往使人心灵无处安放,自主亦难。如同浮萍随波逐流,白云随风飘荡,人生倍感艰辛。
实则,人的所有心思皆在内心,世间万物皆属外物。内心坚定则外物不能侵扰,心灵自主则外物不能驱使。关键在于回归初心,自主决策。
“无花柳不成造化,无嗜好不成心体。”人有欲望是常态。但欲望有善恶之分,向上的、善的欲望是推动社会进步、个人成长的力量。而异化的贪欲则是之源,害人害己。
在纷扰的,熙攘的利益中,如何使心灵成为主人?何处安放心灵?这无疑是人生的重大课题。我认为,让心灵主导道德、志向、智慧是解答。即将心灵安放在道德之上、志向之中、智慧之内,方可免于心为物役、神为事累,方能事业有成、身心安好,方为人间正道、人生坦途。
道德之主导
以善为本,以仁为怀。行善事、做善人,不以小善而忽视,不以小恶而为之。怀仁爱之心,对亲人友人充满爱意,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善者多福,仁者多助。因为善与仁是人的灵魂。行善、向善、有善,我们便能超越“小我”,奔向“大我”,从而释放心灵,获取自由与快乐。
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帮助他人也会得到同样的回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心灵方能自主,身心方能进入崇高境界。
志向之主导
心灵以为基,事业为主角,为生活添彩。心灵以志向为主导,胸怀才能宽广,理想才能远大,动力才能持久。圣贤、英雄、楷模之人,皆有家国情怀、以事业为重。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奋斗,为和做出突出贡献。
我们应效仿他们,将心志投入到事业和学习中,集中精力、奋发进取、久久为功,为做出贡献。
智慧之主导
不为名利所困、不为人事所累、不为琐事所动。人生路上诸多事情需面对和解决。此时此刻,我们不应被负面情绪左右而应依靠智慧与才干。
明白名利如笼中鸟的道理后便不再在追名逐利上花费精力而应致力于贡献与事业成功;懂得人生路靠己不靠人的道理后便不再在交际上费尽心机而应专注于自我提升;明白大事小情轻重缓急的关系后便不再被琐事牵扯精力而应专注于大事与成功。
人生总有坎坷波折但遭遇时我们更需用智慧去战胜困难用理智去平复创伤让磨难成为我们抵御外物驱使的坚强铠甲。
“无论身处何地总闲适自得荣辱得失无法左右我;无论世事如何心中总是宁静是非利害无法蒙蔽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