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宗时期,得遇魏征,太宗纳其遗智,弼佐成圣政。现今我亦得魏谟,在权衡之中,定能以之为鉴,即便未能达成贞观之治的伟业,也能达到无过之境地。
此言意在强调领导者应具备“采拾阙疑”的智慧。在治理时,善于从他人的建议中汲取遗漏或缺憾的部分,以完善自己的施政之策。如同唐太宗与魏征的君臣关系,其间的互动与借鉴,对于后世皆为楷模。
“为善在于不疑,出令期于必信”亦为至理名言。这强调了施政者的风格——对于行善事时应当机立断,绝不迟疑;发出命令则要守信不渝,表现出坚决的态度。这同样来自《旧唐书》的记载。
诸葛恪之事例彰显了人才之显露。他自幼便以才气闻名,其文采、智慧及辩论能力皆为当时之佼佼者。孙权见之,不禁赞叹其为蓝田美玉般的英才,实乃名门之后。
再观谢庄之事,他七岁便能写文章,及至成年后更是风度翩翩、气质超群。宋文帝见其如此风姿,亦感慨万分:“蓝田生玉之地,岂为空言?”以此例证蓝田之地多出贤才的观点。
综观上述两例,可见古时对人才之重视与赞美。无论是诸葛恪的早慧才智,还是谢庄的成年风华,皆体现了古人对于英才的敬仰与追求。
故此,领导者在追求治理之道时,不仅需有“采拾阙疑”的智慧,更需具备识人善任的眼光。唯有如此,方能像唐太宗得魏征般寻得良才辅佐,进而达到更好的治理效果。
而“蓝田生玉”之说更是流传千古,不仅是对蓝田山产美玉的赞美,更是对人才辈出之地的肯定与期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