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古至今,婚恋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话题。“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中的爱情既唯美又执着。盛唐诗人李白在面对爱情难题时,也不禁变得儿女情长。
如果爱情是一杯醉人的美酒,那么敢爱敢恨的人就会沉醉其中。假若相思是一种闲愁,让人魂牵梦绕欲罢不能,那么沉浸于相思中的人,就像一枝含恨凝香的梅花。
笔者认为,正因为有了刻骨铭心的爱情,人类才得以生生不息、世代繁衍。古代人的爱情之所以充满无奈,主要是因为礼制的束缚。在婚恋大事上,他们必须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在过于严苛的礼制下,多少怨女不得不分离。比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凄美爱情,正是对礼教的。虽然婚制过于严苛,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古代婚俗文化。毕竟作为习俗文化中的重要分支,古代婚俗依然值得我们去探究。
这是一段流行于民国时期的证婚词:“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每一句都蕴对美好姻缘的祝福。据史料记载,早在夏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婚姻习俗。到了西周之后,《周礼》形成,对社会各个方面都做出了礼制规定。可以说,当时无论是天子上至百姓,都需要遵守《周礼》所规定的礼仪制度。
其中,“六礼”礼俗就源于西周。这种婚礼制度不仅填补了古代婚礼的空白,也为后世婚姻习俗产生了深远影响。自此古代婚姻礼俗正式形成,并流传至今。其中有一个令人费解的婚礼习俗,那就是古代人为什么会在晚上结婚?而且这一习俗在现代社会的南方地区依然十分流行。
晚上举行婚礼起源于“昏礼”。很多古装影视剧中都有结婚的桥段,而且举行婚礼的时间基本都是晚上。从西周时期开始,婚礼就在晚上举行。据《礼记》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可以看出古代人的婚礼一般都用“昏礼”代替,即婚礼与“昏礼”同义。
笔者认为从一个“昏”字可以知道,古人婚礼皆在黄昏时分举行。因为“昏”就是黄昏的意思,而“礼”则泛指礼仪、礼俗等,在黄昏举行的礼仪称之为“昏礼”。从这一点就可以证实古人婚礼一般都会在太阳落山之后举行。《通义》中也有类似记载:“婚者,谓黄昏时行礼”。由于黄昏时属于昼夜交替之时,阴阳相合,被视为最佳的结婚时间。
实际上古代传统婚俗始创于西周,并在秦朝时期确立,到汉朝时期发扬光大,将“六礼”发挥到极致。汉朝时期已经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婚礼,但多为皇亲国戚或贵族阶层。普通百姓的婚礼虽谨遵习俗,但规模上却略显寒酸。如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晚上举行婚礼才是华夏流传几千年的传统婚礼习俗。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晚上结婚的习俗呢?首先黄昏时分阴阳的观念影响深远。男子属阳、女子属阴,在黄昏时分结婚符合阴阳交替的自然法则。这样做不仅无违于天时,也寓意夫妻结之好。其次古代社会由于交通不便和路途遥远等原因导致婚礼习俗复杂且耗时较长因此选择在黄昏时分举行婚礼仪式可以让二位新人忙完之后尽早入洞房休息。此外抢婚习俗也是晚上结婚的一个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抢婚逐渐成为一种习俗并逐渐演变成晚上结婚的习俗之一。当然关于抢婚习俗还有另一种说法那就是与北方游牧和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有关。总之关于晚上结婚的原因众说纷纭至今依然没有确切的答案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习俗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并且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有部分地区在延续这一传统婚俗无论白天还是晚上结婚最重要的是新人双方的意愿和幸福祝愿每一对新人都能白头偕老永结同心这也是对爱情最美好的诠释和祝福了 。
【参考文献】
陈颖《古代人结婚的那些事》
刘绍义《古人的结婚证——婚书》篇
《古人都会选择在什么时候结婚?》篇
张玥《古人结婚拜父母为何叫“拜高堂”》篇从古代的诗词歌赋中不难看出人们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是如此的深刻和真挚。无论是古代的文人墨客还是普通的百姓人家都对爱情充满了期待和憧憬。这种情感不仅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更在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如本文所探讨的古代婚姻习俗就是人们对爱情和生活的真实写照之一。
对于古代人来说晚上结婚不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对美好爱情的期盼和祝福。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祈求夫妻双方的幸福和美满生活同时也受到阴阳观念的影响选择在夜晚这个阴阳交替的时刻进行婚礼仪式寓意着新婚夫妇的和谐共生和美好的未来。此外由于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