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喜欢写月亮

为什么古人喜欢写月亮

远古时代,夏朝人以“寅月”为正月的开始,运用八卦观察天象,以十二地支标记方位。历法随着商朝的到来而有所变革,“丑月”被定为正月。到了周朝,又将“子月”作为一年的开端。秦朝则把“亥月”设为正月,构建了秦历体系。汉代初期沿用了秦历,但在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选择了恢复夏代的历法,并称之为“夏正”。尽管古代历法不断演变,但“月”一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之所以如此重视月亮,是因为自从古人掌握了“观象授时”之法后,便发现月亮是最初能够清晰辨认的。月亮的阴晴圆缺与时间的流逝息息相关。人们很快发现一年的时间似乎与月亮的圆缺周期不完全吻合,大约少了11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人巧妙地创造了一种方法,将一个月划分为四个时段,每个时段的时长为7至8天,通过这种方式来调和季节与月亮周期之间的差异。他们将这些时段称为初吉、既生霸、既望和既死霸。这种方法主要用来调整季节,而非指示特定的时间点。

月亮的不同形状在历法中也有特定的称谓,如满月或新月等。而初吉、既生霸等术语则是用来划分每个月的四段时间段,重点在于计算时间段的数量来划分季节。相比之下,满月和新月等术语更多地用来描述月亮在特定时间点的形状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二十四节气这种更精确的季节划分标准的出现,原来的术语初吉等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满月等术语仍然沿用至今。阴历的一个月也被称作“朔望月”,每月初一称为朔日,十五则称为望日,“朔望月”即月相盈亏的平均周期。


为什么古人喜欢写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