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如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描绘了清明节时细雨纷飞的景象,以及人们在这个特殊时刻的心境。清明,又称踏青节,是传统的节日之一,通常在公历4月5日前后,用来纪念逝去的亲人。
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直接点明了时间与天气情况,清明时节正值春雨绵绵,细雨纷纷落下,营造出一种凄迷的氛围。这种天气常常让人感到哀伤和惆怅,正如诗人所言:“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在这样的天气里行走,心情必定是沉重而忧郁的。
第二句“借问酒家何处有?”则是诗人对于这种情绪的一种抒发。在传统文化中,清明节期间,人们通常会饮酒来消愁解忧,因此诗人询问酒家的位置,似乎在寻找一种慰藉。这个询问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迷茫和无助,因为即使找到了酒家,又能如何呢?
最后一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则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转折。诗人并没有像其他诗人那样直接表达自己的哀愁,而是通过一个牧童的指引,指向了一个名为“杏花村”的地方。这个地方可能并不出名,但在这里,诗人找到了一种心灵的慰藉。杏花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复苏,而“村”字则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
《清明》这首诗通过对清明时节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在这样一个特殊时刻的心情变化。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雨中的行人、询问酒家的迷茫、以及最终找到心灵慰藉的过程。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更体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人间情感的深刻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