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我被土家族土老司演唱的《梯玛神歌》深深震撼时,这首歌仿佛是一部跨越千年的史诗,融合了歌唱、舞蹈和古老的故事,展现出土家族的辉煌历史和丰富社会生活。
土家族原是一个江河,擅长驾驭“土船”。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追随太阳东迁,最终落脚于山水环绕的武陵大山,成为了地道的山地。农耕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索溪峪的前世今生》见证了这一转变。
我身处武陵源,工作在索溪峪,对于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索溪,原本名为“溹溪”,承载着这片土地的历史记忆。如今,这里的土家人仍然保留着鲜明的特色,生活在时光的河流中。索溪峪黄龙洞广场是这片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居民世代耕作,与土地息息相关。
一提到草,我总会产生一种复杂的情绪。我爱草也恨草。草是山地的重要标志,它带给我们无尽的恩惠。稻草是土家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标签,它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好处,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但草也是农田的敌人,需要我们去除。但无论我们对待草的态度如何,它都是这片土地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我走进黄龙洞广场,看到那些驯化后的草和儿时的野草,我感到了亲切。但人这种感性十足的两脚动物,在对待事物的态度上总会摇摆不定。草根的农民在对待草时,穷愁时可能会充满恨意,生活宽裕时则会充满爱意。
这里的土地迅速城市化后,曾带给当地人许多财富和惊喜。但现在,这里的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他们的生活方式,决定回归传统农耕文化。黄龙洞广场的土家传统农耕是全国首创,将建设用地再转换为农耕,创意价值和保护耕地的作法得到了各部门的高度肯定。
行走在庄稼之间,我仿佛进入了土家传统农耕的活态传真之中。在这里,我看到了土家人与土地之间的深厚情感。土地为土家人提供不竭的生命供给,他们相信万物有灵,认定土地如同母亲。在祭祀土地神的仪式中,他们祈求神灵保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索溪峪的土家人面临着不同的潮流和习俗的裹挟。他们仍在努力坚守传统农耕文化,保护土地。他们筑起拦河坝、沿山谷砌作槽状的夹沟、将住宅建筑于坡脚或半坡、死后送至山间埋葬等,都是为了保护土地。
毛诚传是一位热爱传统土家农耕文化的人。他收集了诸多的传统土家农耕,并在吊脚楼内展示。他如数家珍地为我解说每一件物件的故事,让我看到了土家人从遥远的岁月中走来。他们的农耕生活仿佛一头假寐的牲畜,只要走近就会被唤醒。
在归家的路上,我感受到了土地的宁静和祥和。弦月高挂,篝火载歌载舞,土家古歌腔调传来,这一切都让我深感震撼。
这里的土家族文化和农耕传统让我感到深深的震撼和感动。他们对土地的热爱和尊重让我深受启发。我相信这部史诗般的《梯玛神歌》将会继续歌唱下去传承下去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