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首诗的大意是:峨眉山上高悬半轮明月,它的光辉映照了平羌江那透明如镜的水面。在夜色中,我从清溪启程,向着三峡前行,对你强烈的思念油然而生,因为崇山峻岭阻挡了我视线,无法见到你。但我相信,只要到了渝州,就能再次见到你的身影(峨眉山上的明月)。
这首诗虽然语言简洁,但却巧妙地运用了唐诗的写作技巧。诗中串联了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和渝州,呈现出一幅千里蜀旅行画卷。除了”峨眉山月”这一特定的景象,诗中几乎没有其他具体的景物描述;除了”思君”二字,也没有过多的情感抒发。
“峨眉山月”这一艺术形象贯穿整首诗,成为诗情的触发点。连续使用五个地名,精巧地描绘出旅程的轨迹,既体现了”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情怀,又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语言流畅自然,如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通常,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有所限制,一般不同时超越时空。这首诗的时间和空间跨度之大,真的达到了自由驰骋的境界。在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中,地名出现了五次,共十二个字,这在唐代绝句中是非常罕见的。
它被称为”古今绝唱”,其关键在于:诗中的每一个境界都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都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将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地名的使用也极富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虚用的地名附加于景物,而”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际的使用,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也有所不同。读起来感觉自然流畅,妙不可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