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雷家书》在开放之初便被出版,深受当时青年人的喜爱,是那时被热情传阅的少数书籍之一。随后,傅雷的其它译著如《傅译传记五种》和《约翰·克里斯多夫》也相继问世,同样受到广大青年的热烈欢迎。可以说,在20世纪80年代,傅雷的作品对于众多知识青年来说,如同心灵导师般的存在,他们渴望从他的家书和译著中获取精神的养分,这是他们那一代人精神成长历程中最珍贵的记忆。
读者读书会推荐的这本《傅雷家书》,对于我们这一代青年人以及怀有年轻心灵的成年人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贝多芬传》的译序中,傅雷曾提到,当初的音乐界过于注重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心灵的培养。同样,如今的社会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我们过于追求表面的成功和技巧的提升,却忘记了心灵的培养的重要性。这部家书,以培养孩子的心灵成长为核心,对于当今的青年人和父母来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傅雷家书》始于1954年,终止于1966年,主要面向傅聪这位身在国外的孩子。当我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重读这部家书时,我深深感受到傅雷的父爱之深。他对孩子的教育非常严格,有时近乎苛刻,甚至孩子在离开之后,他都会为此感到内疚。他在信中经常自责,表示自己“在四十五岁之后,才真正觉醒为父之情”。他的信写得非常认真,涵盖了艺术、人生等各个方面,充满了真知灼见。他不仅与傅聪讨论钢琴演奏的技巧,还指导他日常生活的小细节。有时傅聪因为年轻不能体会父亲的心情而忽视回复,使他发出恳切的恳求:“你应该理解你父亲的,不要让他因为写信而受委屈。”读到这些,我被这位深情的父亲所打动。
傅雷不仅是一位深情的父亲,更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他通过家书对儿子的培养,正是对“培养心灵的神圣工作”的践行。这部家书不仅是爱的教育的典范,今天的家长们也可以从中学习如何真正去爱孩子。有爱而无教育不是真正的爱。对于今天的青年人来说,这部家书也是人生和艺术的启蒙书籍,他们可以从中学习如何丰富自己的心灵。即使没有像傅雷这样的伟大父亲,每个人仍然可以自我培养自己的心灵,在这个过程中,傅雷以及其他伟大的心灵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导师。
傅雷是一位难得的通才,他在音乐、绘画、诗歌、文学等领域都有深厚的造诣。他在本书中的见解深入而富有启发性。在这里,我想略去具体的艺术内容,仅就其中关于人生和艺术的普遍性观点做一个简要的梳理和发挥:
做人是最重要的。无论做学问还是艺术,首要的是做一个有品质的人,要将个人的品质发展至最佳。“一个全身心投入艺术的人,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别无他求。”卓越的人格是成就任何伟大事业的前提和终极目标。
学习要融会贯通。学习的最重要的是达到“通”的境界,只有“通”,才能有灵性、有气象、有胸襟、有目光,才能成为真正的专家。
第三,学习的自主性是关键。学生学习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没有基本的素质,即使名师指导也难以有所成就。
第四,感受和思考比技巧更重要。艺术更多的是用脑子去分辨情感,而不是只追求技巧。过分追求技巧而忽视思考和感受,是无法达到真正的艺术境界的。
第五,正确对待人生的起伏。人生充满了和低谷,要保持心理平衡,避免受到过大的影响。
第六,理性对待感情创伤。不要让感情伤害自己太深,要学会像看待古战场一样看待过去的感情经历。
书中还有许多精彩的话语值得摘录。其中一句是傅聪引用的王国维的话:“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傅雷回信说:“赤子之心这句话,我也一直牢记。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他们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这句话准确阐释了艺术家和艺术创作的性质:艺术家是单纯的赤子,在复杂的功利世界里可能会孤独,但他们会通过艺术创作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和许多心灵的朋友。今日傅雷夫妇的墓碑上的字便是对这段话的永恒铭记——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他们以纯真的心灵宣告艺术的永恒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