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描绘了一幅海上的幻境:”忽见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这”海市蜃楼”自古以来便是无数人心中的寄托。其实,这种奇妙景象并非个例,历史上众多文人墨客也曾为之倾倒。苏东坡的《登州海市》便是一个明证。
在我国现代散文名家杨朔的笔下,蓬莱的海市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描绘的不仅仅是眼前的幻景,更是心中另一世界的投影。作为亲身经历者,他生动地描绘了这一奇景,让我们在文字中得以享受。
记得某春日,天空雾气蒙蒙,我正在蓬莱阁后捡拾被潮水冲刷得圆滑的珠宝,突然有人喊:”出海市了”。只见海天相连处,原本的岛屿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全新的山峦,如同水墨画般黑苍苍的。山上古松古柏交错,隐约露出渔村的影子。山景不断变化,一会儿山头出现宝塔,一会儿山洼里出现城市。转眼间,一切又慢慢淡去,天青海碧,岛屿重现。
那么,”海市蜃楼”究竟是何方神圣?其实,这不过是光线在大自然中的把戏。物理学告诉我们,当光线从空气密度较大的地方进入空气密度较小的地方时,会发生折射现象。由于大气层中的空气密度并非均匀分布,当空气密度出现反常变化时,光线就会发生异常的折射或全反射,形成我们眼中的”海市蜃楼”。
这一过程在无风或风力微弱的天气条件下最为明显。由于空气密度的反常变化,形成了上现蜃景或下现蜃景。夏天,海面海水温度较低,导致下层空气温度较低、密度较大,来自船上的光线经过折射和全反射,形成了上现蜃景。而在沙漠地带,由于沙石被太阳晒得滚烫,空气出现下热上冷的垂直差异,光线经过折射和全反射,形成了下现蜃景,使人误以为远处有湖泊。
尽管”海市蜃楼”欺骗了我们的眼睛,但我们的眼睛所追寻的,不仅仅是眼前的美景,更是心中那份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图片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进行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