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

概述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

《大学章句集注》及其深层含义

冯友兰在《哲学简史》中提到大乘对哲学的贡献,尤其强调了其宇宙的心的概念。这种“宇宙的心”不同于心理学意义上的个体之心,它是一种形而上的本心,超越时空,无限广大。在宋明理学中,这种“宇宙的心”特别体现在心学或具有心学倾向的思想家中。它代表着一种超越的、无限的“宇宙意识”,能够当下表现宇宙本体的无限性。

在佛教传入之前,儒家典籍中已有“天心”或“天地之心”的观念,主要指的是天地运行的一种内在主导方向,而不是知觉意识。但在心学的系统中,“个体的道德本心”与“天心”或“天地之心”合一,这里的合一并非两个心的合并,而是指个体的本心或良知就是超越的、无限的宇宙本体。换句话说,除了此“宇宙的心”外,宇宙别无本体。这种具有知觉的、普遍的、超越的本心,一旦觉悟,就会产生一种“宇宙意识”,对宇宙中的万物都抱有一种普遍的包容、仁爱之情。

程明道是最早具有这种“宇宙的心”意识的理学家。他认为这种心并不是一种私我的意识,而是一种与天为一的意识,甚至本身就是宇宙的本体。基于此,他提出了“仁者混然与物同体”的状态。可以看出,此种“宇宙的心”是无限的,外物并不在此心之外形成对待,而是为此心所包容。

陆象山是明确具有这种“宇宙的心”的心学家。他提出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说法,明确表达了这种心的无限性和普遍性。象山所谓的“本心”就是指这种“宇宙的心”,他强调发明本心,就是要将这种“宇宙的心”从个体的自我意识中凸显出来,成为我们生命乃至宇宙的真正。

杨慈湖通过体悟也明白了这种“宇宙的心”,认为它超越时间空间,是一种普遍的责任和仁爱之心。陈白沙是明代心学的开端,他通过悟得了本心,本质上也是一种超越的、无限的“宇宙的心”。后来,他的弟子湛甘泉继承了这种观念,认为心包括天地万物,与宇宙同大,一旦对此“宇宙的心”有了真切的体认,人就应该对万物抱有一种一体之感。

王阳明也是明代的心学家,他晚年提出“心外无物”的看法,认为万物都在心的感应范围之内。在他看来,从终极上来说,人的本心或良知就是充塞宇宙的大心或大良知。因此我们应该对宇宙万物一体关切,而不能受形体限制陷入自私自利。《礼记》曾说“人者天地之心”,王阳明将其中的天地之心解读为人的本心或良知。也就是说人的灵明就是天地的心即宇宙的心。因此我们应该对整个宇宙万物一体关爱。总之心学所说的本心或良知是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普遍道德意识即一种宇宙意识也就是宇宙的心这种宇宙的心将整个宇宙万物都纳入了主体的观照之中并视之为与人一体相关的整体从而应该一体关爱。

理解这一点才能读懂心学家对于心体的某些看似张皇夸大的描述以及其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仁民爱物的道德实践和社会实践心学家所做的一切工夫都是围绕着如何修养实践这种宇宙的心展开的其终极境界就是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在今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保护生态环境的时代背景下这种宇宙的心的观念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可以为我们提供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作者:高海波)


概述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