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所向,行之所往意思

心之所向,行之所往意思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经验下的横渠书院探讨》

作者:刘学智(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张载在其长期的学术生涯中,形成了一种崇高的抱负和理想,他将其概括为“横渠之‘四为’”。这四句话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中,“为天地立心”是张载思想的核心。

我们需要理解何为“天地之心”。这一理念最早出现在《周易》中,意为天地之意图、意向。《东坡易传》进一步解释了这一观念,指出天地之心并非我们通常所说的思维,而是指天地其意向之所指。二程也对此进行了解释,认为天地之心体现在其复生的过程中。张载进一步发挥这一思想,认为天地的最大德性就是生养万物,赋予了万物以勃勃生机,这体现了天的仁爱之德。“天地之心”就是全德之仁。近人马一浮对此也有明确的解释,他认为天地之心可从人心之善处见之。天地以生物为心,人心以恻隐为本。“天地之心”就是人心的善心、仁心。

那么,如何“为天地立心”呢?这是张载“四为”中的核心问题。从古今学人的解释来看,张载所说的“立心”,就是立仁心,确立善的道德本心。这个“心”,不是认知心,而是道德心,是立“天德良能”。“为天地立心”,就是要为社会确立以善的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李二曲对此也有详细的阐述,他认为天以生物为心,因此人能代天行道,体现天地之心。那些将仁义推之于天下的行为就是在“为天地立心”。马一浮也在这个意义上将“天地之心”落脚到从恻隐之心出发的“全德之仁”上。由此可知,“为天地立心”,不仅仅是一种个人情怀的体现,更是士大夫神圣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它不仅涉及价值目标、生命意义等内在方面,还包括社会理想、文化传承等外在方面。它不仅包对过去和现在的思考,更包对未来的期待和追求。“为天地立心”,不仅是张载对自己一生抱负和理想的概括,也是对当今社会的有力激励和号召。在面临诸多社会难题的今天,“为天地立心”的精神显得尤为珍贵和重要。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自觉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努力唤醒人们的道德本心和良知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美好我们的未来就更有希望!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继续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因此学习和研究张载的“四为”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和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心之所向,行之所往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