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当你每天乘着公交或地铁上下班、上学、回家时,是否曾想过,如果这趟列车一直向前驶去,穿越不同的国度,直到铁轨的尽头,它的终点会在哪里?这样的旅程会是什么样的呢?
有一位作家不仅想象过,还实践过。他的旅程从波士顿的通勤地铁开始,历经各色火车的接力。他乘坐过横跨六州的“孤星”号,洋溢着墨西哥风情的“阿兹特克之鹰”,开往秘鲁山脉的列车……最后一趟列车是拥有百年历史的老巴塔哥尼亚快车,速度慢得像老牛一样。
这位作家就是保罗·索鲁,他用火车作为旅行的舞台,创造了一本名为《老巴塔哥尼亚快车》的书。保罗·索鲁被誉为现代旅行文学教父,曾在1988年和1996年两度荣获被誉为旅行文学“奖”的旅行文学奖。
翻开这本书,一场火车之旅便开始了。
火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旅行目的地
一、从游客到旅人
01 游客与旅人的区别
旅游应该是怎样的?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到了景点打卡完成任务吗?
对于走马观花的游客,保罗·索鲁有以下描述:他们在前一天抵达利马,被赶得像鸭子一样逛过全城,住的酒店里有张行程表,时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是否觉得这种描述有些熟悉?保罗·索鲁所说的游客主要是人、荷兰人、德国人、法国人、英国人和北欧人,而不是人。因为他的这次火车之旅发生在四十多年前,那时的游客还不多。
这种跟着团队,一天内匆匆游览几个景点的被称为游客。
而书中也描述了另一种人,他们背着背包四处流浪,这种被称为旅人。
02 保罗·索鲁:第三种旅行者
回溯旅行历史,在上个世纪,旅行被视为一种“贵族运动”,更多地被称为“游学”。那时,“日不落”帝国的贵族子弟在接受良好教育后,开始游历,起初主要集中在欧洲。直到1960年,随着嬉皮士的黄金年启,才迎来了大量前往亚洲的背包客。
保罗·索鲁算得上第一个欧洲人以外的旅行作家。他从年轻时就四处游荡,足迹遍布非洲、美洲、大洋洲、亚洲等,以撰写旅行故事为生。他的旅行方式非常特别,不是乘坐飞机,也不是徒步背包,而是选择乘火车旅行。几乎所有的旅行都是在铁轨上完成的,这也成为了他看世界的独特方式。
保罗·索鲁既不是游客,也不是旅人,他是第三种旅行者。
就像《老巴塔哥尼亚快车》开头的那个人,搭上了普通老百姓去上班、上学、回家的火车,但保罗·索鲁又不属于他们中间任何一个人。因为他一直坐到这趟火车旅行无法前进的地方——阿根廷南端的巴塔哥尼亚。
他以短暂的旅行融入当地生活,又以旁观者的身份冷眼观察。
二、从景点到旅游本身
01 乘坐的火车比要去的地方更重要
保罗·索鲁的特殊之处在于,火车才是他的旅行目的地。他着重描写的不是风光,也不是经过的一些有名的风景名胜。就像所说,”他的重点就在这个火车的旅行上面,而不觊觎其他”。
他的旅行文学建立在行动与文学的互动上,选择旅行路线的想象力决定了后来的文学内容。
火车旅行本身就足够有趣。保罗·索鲁独自搭乘了二十二种不同的快车,横穿南北美洲,从临近波士顿的梅德福辗转至巴塔哥尼亚,体验了不同的车次,感受了不同的气候,穿越了不同的国度,见识了不同的景色。从的冬天出发,冰天雪地,一路向南,穿越到了热带,继续前进,到了巴塔哥尼亚又迎回了冷风。可阿根廷的冷风和的冷风却那么不同。
没有两辆火车是完全相同的。萨尔瓦多的火车和危地马拉的火车虽然破旧,但仍有差异。而老巴塔哥尼亚快车,一百年前是快车,现在却老得像牛一样慢。坐火车的体验并不一定都是美也会遇到糟心的事。但是坐最糟的火车,却可以欣赏到最美的风景。
现代科技发展迅速,为我们构筑起一个又一个地理大发现的宏大幻影。去地球任何一个地方变得越来越容易,越来越便捷,这是现代人比前人幸运的地方。但吊诡的是,越容易得到的东西,越激不起人们内心的激情。当一个地方可以轻而易举到达时,反而丧失了最初的出情。那么,请坐上缓慢的火车,回到从前车马慢、山水遥远的年代重新唤醒内心的渴望。
02 遇到的人与事比旅游景点更有趣
火车就是社会人生百态的缩影。火车上各色人等皆有:有失去双亲回家奔丧的女人、千里迢迢去墨西哥登报寻找失踪丈夫的阔太太等听众等故人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