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知识、理论概述
一、空气的成分及其污染物
空气主要由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等组成,其他气体与杂质占0.03%。主要的空气污染物包括NO2、CO、SO2、H2S、NO等。
二、常见气体的化学式及其酸根或离子
常见气体的化学式如NH3(氨气)、CO(一氧化碳)、CO2(二氧化碳)、CH4(甲烷)、SO2(二氧化硫)等。常见的酸根或离子包括SO42-(硫酸根)、NO3-(硝酸根)、CO32-(碳酸根)等。
三、化学式和化合价
化学式的意义包括表示一种物质、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以及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等。单质化学式的读写规则及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方法也有详细介绍。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的步骤也有说明。
四、核外电子排布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包括每层最多排2n^2个电子(n表示层数)、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最外层为第一层不超过2个)等。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五、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包括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等。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为“写”、“配”、“注”等。
六、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值
PH值=7,溶液呈中性;PH值7,溶液呈碱性。PH值越接近0,酸性越强;PH值越接近14,碱性越强;PH值越接近7,溶液的酸、碱性就越弱,越接近中性。
七、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金属活动性顺序为: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越左金属活动性就越强,左边的金属可以从右边金属的盐溶液中置换出该金属出来。排在氢左边的金属,可以从酸中置换出氢气;排在氢右边的则不能。
八、物质俗名及其对应的化学式和化学名
金刚石、石墨的俗名为C;水银、汞的俗名为Hg等。此外还介绍了其他物质的俗名及其对应的化学式和化学名。例如:生石灰的化学式为CaO,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的俗名等。需要注意的是一些物质的毒性及具有特殊气味的特点。如甲醇CH3OH有毒,醋酸具有酸的通性等等。九、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常见的白色固体有MgO等;黑色固体有石墨等;红色固体有Cu等;溶液的颜色以含Cu2+的溶液呈蓝色最为常见;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等等 。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气体和液体具有刺激性气味或有特殊气体的特点,如NH3等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另外要注意一些物质的溶解性,例如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等等 。 沉淀的颜色也需要记忆,例如CaCO3是白色沉淀等等 。 在物质的溶解性方面也要知道大多数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多数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等等 。十、化学之最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等等 。十一、(这一部分是关于记忆的指导:)如果您需要帮助记忆或学习更高效的技巧比如理解记忆法和应用类比法来提高学习效果。)这些只是一些基础的记忆要点和一些记忆技巧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另外在学习过程中也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加油! 家长朋友也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关注更多教育资讯和学习方法!让我们一起努力帮助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