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宝贝》歌曲内容

《哈尼宝贝》歌曲内容

玉溪市江川区的新学期充满活力和欢乐。校园里,团结进步教育成为了主要阵地,丰富多彩的歌舞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旨在传承和弘扬文化。

每当晨间操时间,江川区第一幼儿园就陷入一片欢声笑语之中。孩子们身着各式各样的服装,围成圆圈,随着动听的旋律翩翩起舞,整个操场弥漫着欢快的气氛。跳舞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说,是每天最开心的时刻。

中二班的李芃潇兴奋地告诉记者:“跳打歌的时候,我可以穿上喜欢的服装,非常喜欢这些舞蹈。”

江川区第一幼儿园里,不仅有的孩子,还有彝族、白族、傣族、哈尼族、壮族、等少数的孩子们。为了加强各间的交流,增强自信,幼儿园选择了多首具有特色的歌曲,并结合本地彝族舞蹈动作,编排成“彝族打歌”,作为晨间操的主要活动内容。每天半小时的运动,让各族师生感受到文化的独特魅力。

幼儿园的彝族教师坝希希说:“我们幼儿园是团结进步示范学校,所以把‘打歌’融入每日的晨间活动中。我是彝族,对这些动作比较熟悉,所以在编排舞蹈时融入进来,希望更好地传承我们家乡的艺术。”

打歌,也被称为“踏歌”,是彝族群众的一种自娱性集体舞蹈,属于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火把节、春节等节日里,九溪镇、安化乡的彝族群众都会举行打歌活动,大家围成一圈或数圈,弹奏三弦或月琴,踏地为节,欢歌狂舞,充满了彝族的精华文化。

近年来,江川区各中小学校在注重教育教学质量的积极吸收当地民间文化的核心要素,将歌曲、舞蹈、体育等元素融入校园生活中。利用大课间、六一节演出、毕业典礼、艺术节等活动,让青少年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激发他们对文化遗产的学习和保护热情。

江川区教育体育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区已有21所学校固定地开展歌舞进校园活动,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继续加大培养专业师资队伍的力度,探寻更有效的传播方式,将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哈尼宝贝》歌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