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业季节的来临,标志着一段时光的结束和新生活的开始。对于现代的毕业生来说,毕业典礼、毕业照、散伙饭和毕业旅行已经成为了毕业季的标配。在古代,学子们也有他们自己的“毕业季”,庆祝活动同样丰富多彩。
让我们跟随历史的脚步,一起看看古人如何庆祝毕业。
在古代,教育的形式与今天不同,没有严格的学年制。隋唐之后,科举制度的逐渐成熟,考试时间也逐渐固定下来:中榜之日,便是毕业之时。
学子们中榜后,首先要拜谢主考官,俗称“谢恩”。在唐代,进士们要一同前往主考官的府邸,按名次排好队,状元出列致辞,感谢主考官的拔擢之恩。随后,主考官会带领这群“毕业生”去中书省都堂拜见宰相,俗称“过堂”。
随着科举制度的演变,所有毕业生都成了“天子门生”,谢恩逐渐变成向皇帝谢恩,俗称“朝谢”。宋代的皇帝为了防止结营私,明令禁止新科进士向主考官和宰相谢恩,也不准自称“门生”,谢恩、过堂仪式逐渐衰落。
清代的进士除了朝谢外,还要赴国子监和孔庙拜谒孔子。届时,状元会率领所有进士拜谒国子监祭酒、司业等,并举行“簪花”仪式。这一仪式与现代的“拨穗”礼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尊师重道是人的传统美德,无论是“谢恩”、“过堂”,还是“朝谢”、“簪花”,都体现了这一点。
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如此喜事,怎能少了觥筹交错的“散伙饭”呢?自唐代以来,科举分设文武两科,“散伙饭”也分为文武两类。文科有“鹿鸣宴”“琼林宴”等,武科则有“鹰扬宴”“会武宴”等。这些宴会不仅是对学子们努力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毕业生”们也会自发筹办宴会,如唐代的“曲江宴”,吃完这顿便各奔东西。
古人也深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唐代出现了专门筹办毕业旅行的民间“旅行社”——“进士团”。他们会为毕业生们安排种种活动,如赏春花、尝樱桃、瞻佛牙、打马球等。这些旅行项目不仅释放了寒窗苦读的压抑,也吸引了众多政商两界的名流大咖前来围观。
临别之际,道一声珍重,送一句祝福。所有的感情都融入了“毕业赠言”中。白居易、董德元等诗人都曾留下过深情的毕业赠言。
纵观古今,“毕业季”虽有所不同,但那份对师生情、同窗谊的感念却是一致的。毕业是一个阶段的结束,也是新阶段的开始。即便前途江湖路远,那份深厚的情谊足以温暖余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