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ED是什么吃的

NEED是什么吃的

第495期双语推文

来到郑州,如果偶尔来几句地道的郑州话或河南方言,瞬间就能拉近与本地人的距离。河南话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其语言透着乡土、活泼、大气、亲切、响亮。尝试学说河南话,了解方言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变身地道“河南人”。

很多外地朋友能随口说出河南味十足的“中不中”。据说“中”来源于古代人们对地理的认识,周公曾以此认定某些地方为天地中心。久而久之,“好”“行”等词都被说成是“中”。

“得劲”可以形容任何事物,包括人。比如形容话语、食物、足球比赛等得劲;形容人漂亮也可以说“长得得劲”。而“不得劲”表示身体不舒服,比如“我今天浑身不得劲,得看大夫”。

在河南话中,“怼”这个词是个万能动词。比如走路不小心撞墙上了,我们说“怼墙上了”。它还有很多引申义,比如“做”“喝”的意思。比如刚怼了一碗烩面,意思是刚吃了碗烩面;喝酒的时候说“来,怼一个”,意思是“来,喝一个”。

河南人特别喜欢用“老师儿”这个词,无论男女老少,向对方表达尊敬之意。跟师傅差不多。比如去街边小超市可以说:“老师儿,拿盒糖果”;问路可以说:“老师儿,公园走不走?”年轻人偶尔会用这个词来开玩笑。

“弄啥嘞”算是河南话的入门短语了。郑州人习惯把“弄”说成nóng,而在河南其他地区则读作nèng。“啥”是“什么”的意思。如果有人没听清你的话而反问“啥”,就是问“你说什么”。

“挟邩”的意思就是吆喝或叫嚷。一句“别挟邩了”,能让吵闹的人瞬间安静下来。关于这个词的来源,有一种说法是来自于河南方言音“邪乎”。吼叫或大声说话称为“呼”,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挟邩”。

花椒在河南话中是一种调味料,但也可以用来传达不同的意思。比如“你别花椒我了”,意思是别开玩笑或别骗我了。使用花椒这个词相比挖苦、调侃更留有余地,也显示了河南人的大气和开朗。“茄子地”是河南方言中的一个生动词汇,它不仅仅是指种植茄子的地方,更因其在河南方言中的延伸含义被广泛使用。一开始,“茄子地”看似荒凉,因为茄子种植的密度不高,人们来到这片土地可能意味着误入荒郊野岭,白白浪费时间。茄子叶上的刺也可能让人皮肤,因此这个词也有故意让别人不舒服的意味。想象一下,当你的朋友带你去错地方时,你就可以笑着说:“你把我带到了‘茄子地’。”

汉字中的“有”字下方有两横笔画,而河南方言中的“冇”则是去掉这两横后形成的,简单明了地表示“没有”。在河南方言中,“啥”代表“什么”,“咋”代表“怎么了”,而“冇”就是用来回答这些问题的。例如:“你有没有勺子?”“冇。”或者“昨晚你去姥爷家了吗?”“冇。”实际上,不仅在河南,广东的粤语中也有使用“冇”来表示“没有”。

关于汉字“伯”,它原本指的是父亲的兄长。但在河南的一些地区,例如老郑州,人们将父亲称为“伯伯”(bái bai),而父亲的兄长则称为“大爷”、“二大爷”等。据说,“伯”(bai)这个词起源于的宋朝,直到20世纪的七八十年代还能听到这样的称呼。如今,在闽南地区也能听到人们用“伯伯”来称呼父亲,这充分展示了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底蕴。

猜枚是一种盛行于酒桌上的游戏,是河南人在各种宴席上常玩的活动。当你在夜市看到两个郑州人举着酒杯比手画脚时,他们很可能在玩猜枚游戏。规则很简单:两人同时伸出一只手的部分手指,并喊出一个不大于10的数字,谁喊出的数字与伸出的手指数量总和相符,谁就赢。特别提醒,河南话的发音会根据语境有所变化,要想说得好还得多练习。如需了解更多内容或转载此文,请标明出处并感谢授权。欢迎转发到朋友圈。编者:熊维维 记者:叶琳 音频编辑:倩 主播:亚当。


NEED是什么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