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温中学时光:人生的课堂与成长的印记
近期,一篇关于“直到25岁我才真正读完了中学”的话题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烈讨论。许多网友感慨道,长大后才真正理解了语文课本里经典文章的人生哲理。
小时候的我们,对于许多课文只知其字,却未知其意。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当我们再次回首重读那些学过的语文课文,仿佛又读出了许多新的滋味,感慨万千。那些小时候觉得青涩懵懂的内容,在生活经验的浇灌下,开始生根发芽。
比如《背影》这篇课文,小时候上课时,老师讲解时我们可能会流泪,但那时我们完全不懂为什么会这样。直到在外求学,远离家乡,在车站、机场经历一次次的别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背影》里沉甸甸的亲情与爱。
还有《匆匆》这篇课文,小时候我们可能只苦恼于“全文背诵”,如今却经常感慨时光匆匆。生活中的每寸光阴都不能倒流,每分每秒的相处都不能重来。回首过去,我们才发现一切都太过匆匆,突然意识到要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抓住些什么,不能让时间白白流逝。
再比如《师说》中提到的“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我们终会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生活也要像学习一样,勤学勤问,不可有“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想法。
而伟大的爱情,是相互平等、相互欣赏的。《金色的鱼钩》则让我们理解了精神的伟大和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
《赤壁赋》让我们明白人生短暂而自然永恒,让我们珍惜眼前的时光和与家人共度的每一刻。《陈情表》则让我们感受到亲情是这世上最宝贵的东西。而《滕王阁序》则激发了我们年轻人的凌云之志,让我们明白即使在世事变幻无常中,仍应不改初心,有梦有志,一往无前。
初读时可能不识文中意,再读时已是文中人。每一次的经历都在让我们沉淀,每一个脚步都标记了我们的成长。这些课文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人生的课堂和成长的印记。让我们一起追着时间奔跑,朝着梦想的方向努力前进吧!
(注:本文改编自学校共青团公众号和教育报的内容,有所删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