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Linux磁盘空间,让电脑跑得飞快!

清理内存前状态报告:

通过运行“free -h”命令,我们可以了解到系统的内存使用情况。结果显示,总内存为1.8G,已使用内存为1.1G,空闲内存为约70M,共享内存为约交换分区使用量和缓冲缓存区域总计占据的空间则具体取决于操作系统的需求和运行情况。这一系列数值提供了关于系统内存状态的直观信息。在此基础上,我们可能需要考虑如何优化内存使用以提高系统性能。

清理内存操作:

执行命令“echo 1 > /proc/sys/vm/drop_caches”进行内存清理操作。这个命令会清空缓存以释放内存空间。清理后,再次运行“free -h”可以查看效果。理论上系统经过清理之后应能获得更大的空闲内存可供应用服务使用。下面我们会查看清理后的状态报告。

清理后状态报告:再次使用“free -h”命令查看当前系统的内存情况:在以更为详细的人为可读单位“M”、“G”展现时,“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cache available”各个项目与之前大致保持一致,即整体上看,系统的可用内存基本未发生变化。当然这并不代表清理无效,可能是系统缓存机制使得清理后仍有部分缓存占用空间。具体效果还需要结合其他监控工具来观察。我们也尝试使用vmstat命令来进一步了解系统的状态。

vmstat监控报告解析:vmstat命令用于监控系统状态,其输出分为多个部分,包括进程信息、内存信息、交换空间使用情况等各个方面。下面我重点关注其中几列数据解读一下它们的含义及影响:“procs”部分中的r列表示运行和等待CPU时间片的进程数,如果长时间大于服务器CPU的个数则说明CPU负载过高,需考虑性能优化或硬件升级。“memory”部分的swpd列代表交换区使用的内存量,如果si和so列数值较高且不断变化可能意味着内存不足。“io”部分的bi和bo列分别表示读写磁盘的数据量,如果数值较高可能意味着磁盘IO压力较大需要检查磁盘性能。“system”部分的in和cs列表示中断次数和上下文切换次数,这些值可以反映系统负载情况。“CPU”部分则显示了CPU的使用状态百分比,包括用户进程占用时间、系统占用时间等。结合这些参数的变化趋势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系统的负载情况并进行相应的优化措施。我们常用vmstat命令的变种形式如“vmstat 1 5”来定时查看系统状态变化。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系统的实时运行状态和性能状况,从而为后续的优化或故障排除提供依据。通过结合观察vmstat输出中这些关键参数的变化趋势并综合评估系统运行情况我们能有效地分析系统的运行状态和问题点。同时别忘了这里讨论的单位是KB因为通常数据库和操作系统级别的参数都是以这种单位进行度量的有助于准确理解数值的实际意义以及与其他参数之间的关联影响。通过这些指标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些可能影响系统性能的潜在问题进而做出对应的优化策略来增强系统的稳定性与性能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