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原文故事写读书卡

《女娲补天》原文故事写读书卡

在2021年11月16日,广州的鲁迅纪念馆展出了鲁迅的书桌,上面陈列着与1922年冬天鲁迅启笔的神话短篇小说《不周山》相关的物品。(图/ 阿灿)

《不周山》这篇小说,于同年12月被发表在北京《晨报四周纪念增刊》上。据鲁迅所说,他原本打算从古代和现代都取材,创作一组系列小说,《不周山》就是取自古人炼石补天的神话,动手试作的第一篇。

在开始创作时,鲁迅对此充满热情,他借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起源。小说中,女娲用泥水塑造了人类,看着他们从只能发出简单的声音到满口复杂的言语。尽管这些文明是自我创造的,但其复杂多变的命运却难以预测,即使是创造者也无法理解。

随着创作的进行,鲁迅在阅读日报时,受到了一位批评者对汪静之的抒情诗《蕙的风》的批评的影响。那位批评者的言辞让他感到滑稽,这导致他在创作小说时,不可避免地插入了一个古装扮相的小丈夫形象出现在女娲之间。这是他从认真态度滑落到油滑的开始。油滑是创作的大敌,鲁迅对自己充满了不满。

这组小说的命运在此搁置。当鲁迅编辑《呐喊》时,《不周山》被附在其后,“作为开始,也是作为结束”。但成仿吾作为创造社的成员之一,对现实小说集《呐喊》进行了批判。创造社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表现作者内心的要求。其作品多侧重于自我表现,带有浓厚的抒彩。

鲁迅回忆称,成仿吾以“灵魂的冒险”为旗号,以“庸俗”的名攻击《呐喊》,并认为《不周山》虽有不足之处但也有其独特之处。他认为自己并不排斥“庸俗”,并且自己也甘于“庸俗”。对于历史小说,他更倾向于真实严谨的研究和考证。《不周山》后半部分较为草率,不能被视为佳作。如果读者接受了成仿吾的批评,可能会产生误解,也会误导读者。鲁迅在《呐喊》的第二版中删除了这篇被批评家另眼相看的小说,以此摆脱这种“抬爱”。

之后,鲁迅在不同的时机完成了《铸剑》、《奔月》等短篇小说。与往常一样,他仍然是从神话和典籍中取材,借助随意的闲笔和偶然的创作灵感,历经十三年才完成了《故事新编》。其中包括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八篇故事。与其他作品相比,《故事新编》并未得到鲁迅过高的评价。他自称其中的速写居多,不足以称为“文学概论”中的所谓小说。尽管他在叙事时有时参考旧书上的内容,但更多的是信口开河。由于他对古人的诚敬不及对今人,作品中不免有时显得油滑。经过十三年,虽然内容依然以《不周山》之流为主,但并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板,可能仍有存在的价值。

鲁迅的《故事新编》似乎与他追求的新式思想和文字表达相悖。尽管他推崇白话文,但在许多作品中都能看出他用典的游刃有余和精准贴切。即便饱读经籍、谙熟古典的鲁迅在创作时接受了文言文的古雅简洁精神的影响,但他的创作依然以传递新式思想为主。如《补天》中失意的先驱者形象——女娲,《铸剑》中的战士形象——宴之敖者等,都是鲁迅对时弊的针砭和戏谑的体现。这种属性在鲁迅的众多作品中是不可或缺的,即使在《故事新编》这部随性而就、恣意妄为的作品集中也处处可见。

除了丰富的场景和细节描写,《故事新编》还热衷于写“后事之事”。神话典故中的价值观对于当代人而言如同琥珀一般神秘,而鲁迅的创作目的显然不仅仅是简单的重述。例如他写的《奔月》中的后羿,射下太阳后的落寞境地、为一日三餐奔波劳碌的情景以及被曾经的学生暗算的故事情节等,都揭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剧性命运以及英雄内心的无聊感和倦怠感。这些故事实际上揭示了先驱者的困境和悲剧命运的问题。他们不仅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接受自我精神的平庸化无法摆脱内心的无聊感和倦怠感甚至在被创造出来后还可能遭审判质疑和嘲弄这些都构成一种英雄的衰落象征而在最原始之际则只是沉默围观并不与其相关如那巍峨的太阳一样铁一般的月亮亦或是飞走的群鸟周围却围着一群只顾自身利益并不曾关注过真正壮丽的观众或所谓旁观的众人同样被拉下神坛淹没在人群之中令人感慨英雄的孤寂与悲凉然而这样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就像历史一样不断重复着悲剧的命运无人能够幸免无人能够遗忘仿佛一种神圣的消解与英雄


《女娲补天》原文故事写读书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