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3日央行公布了4月份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M2同比增长了10.5%,M1同比增长了5.1%。那么我们常说的M0、M1、M2到底是什么呢?它们之间又有怎样的区别呢?
简单来说,M代表的是货币,而后面的数字代表其流动性级别。其中,就流通性而言,我们可以得到排序:M0 > M1 > M2。接下来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每个级别的定义和特点。
M0是流通中的现金,也就是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金。这包括我们个人和企业单位手中的现金,只要不在银行体系内都属于M0。它的特点是流通快速,随时可以用于消费和购买商品。但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M0的占比逐渐减小。
M1(狭义货币)则包括M0和企业的活期存款。其流动性仅次于M0。由于企业活期存款可以随时取出并使用,因此它在商业交易和运营中具有立即支付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M1并不包括个人的活期存款。
M2(广义货币)的范围更广,它包括M1、居民储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其他存款以及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等。居民存款,无论是定期还是活期,都属于M2。存入余额宝的钱也属于M2,因为余额宝本质上是货币,已经被纳入M2的统计口径中。M2不仅反映了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了潜在的购买力,但其流通性相对较差。
总结来说,M0、M1、M2的主要区别在于其流通性和现实支付能力。M0具有最好的流通性和最强烈的现实支付能力,而M1的流通性仅次于M0,使用起来也非常方便。而M2中的某些项目流通性较差,不能直接用于支付,通常需要转换为M1或M0后才能进行支付。在资金规模上,我们可以看到M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