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散文的三要素和四要素

什么是散文的三要素和四要素

当前,许多理论文章存在一种“作者自写自看,广大读者不买账,编辑硬着头皮推”的现象。由于理论思维的普遍缺失,市场上鲜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优质理论文章,导致一些理论刊物陷入尴尬境地。

探究理论文章缺乏吸引力的原因,我们发现这其中涉及多个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新思想,无法直面现实,不善于解答现实生活中的新问题,无法将人们心中的疑惑解开。

对于报刊上的理论文章,有人曾概括为“五多五少”:工作总结类文章多,解读社会热点、难点的文章少;空话、套话、大话多,联系实际、语言生动鲜活的少;重复文件内容的文章多,以新观点、新角度和充分说理来解惑的文章少;参照大报大刊的文章多,具有真知灼见的理论观点少;居高临下的说教多,平等对话的风格和循循善诱的方法少。显然,在这样的节奏快速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这样的理论文章很难吸引读者的目光。

深入分析当前理论文章的问题,我们发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尤为突出:首先是选题问题,表现为选题不准、题目过大或过小、过于陈旧或冗长;其次是观点问题,观点过于肤浅、中心不突出,或者观点雷同、缺乏新意,甚至模糊、似是而非;再者是论证问题,主要表现为论据不足、论证乏力,理据之间缺乏统一和相互脱节;此外还存在逻辑问题,如结构松散、布局凌乱,思路混乱等;最后就是语言问题,语言不精炼、生动,语法上不精确,同时分析对策时常常软弱无力,缺乏可操作性和建设性。

理论文章的灵魂在于思想,没有新思想,就没有写作和发表的必要。目前许多刊发的理论文章仅限于口号式的表态,多为应景之作,缺乏思想的深度和文化含量。它们虽然可能发表在较高层次的刊物上,但缺乏读者关注和点击,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这些文章虽然观点正确,但普遍存在着思想贫瘠的现象,根本原因在在于理底不够深厚,不愿意或无法从深层次思考问题。由于重复空洞的大道理、缺乏实践联系、文字游戏化的写作方式,这些文章无法产生思想的碰撞和新鲜的观点,自然也无法吸引真正的读者,丧失说服力和吸引力。

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对理论文章缺乏阅读兴趣,并不意味着理论本身没有魅力。相反,理论文章应该贴近实践、联系实际,针对社会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提供有说服力的解答,以指导实践、澄清是非、解疑释惑、引导。有深度的思想才是理论文章的核心竞争力。据观察,《今日头条》上的文章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正是因为它们富有思想性,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这些文章能够抓住思想热点,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给人启迪。

评价一篇理论文章的好坏,关键在于其是否拥有新思想、新材料、新角度和新表达方式。其中,新思想尤为关键。事实上,并非每篇文章都能同时拥有这四点,但只要能在某一方面给人启迪便是好文章。赋予理论文章新思想的关键在于打牢理底,拥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性的观察问题的角度。有时候,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看似平淡无奇的问题也能展现出新的意义和感悟。就是要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深的境界,在常规的话题中体现出独特的见解和特色。(善)


什么是散文的三要素和四要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