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5.2速度》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解析】
本课内容是在小学科学课的基础上进行的纵深推进和宽度延展。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不同交通工具的运动快慢,但对如何定义速度,以及速度的计算方法和单位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理解。
【学生分析】
学生初学物理,对物理学科充满了好奇,但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建立尚处于初级阶段。他们对生活中的物质世界有基本认识,但缺乏科学的方法指导,认识可能停留在经验层面。本节学习内容需要学生经历探究思辨来总结上升,达到理论认识层面,并建立物理课程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目标】
1. 物理观念:通过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建立速度的概念。
2. 科学思维:通过对比、类比、归纳、总结等方法,体验科学思维过程。
3. 科学探究:通过对降落伞下落速度的测量,体会科学探究的步骤,掌握科学探究的能力。
4. 科学态度与责任: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时由表及里逐渐靠近本质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并在学习结果的运用上体验祖国科技的发展和的强大,产生自豪感和幸福感。
【情境创设】
本节课的情境创设围绕“感知体验运动快慢、研究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速度概念的得出、速度应用”这条主线进行。全课共设计多个情境,各情境任务彼此联系又相互独立,旨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速度概念的建立及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用“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建构速度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大小不同的纸锥。
学生准备:降落伞、米尺、卷尺、秒表。
【教学过程】
情境1:通过观看神州十载人火箭升空视频和猎豹追捕羚羊的场景,引出速度的概念。并展示画家和诗人用不同方式描述速度快的例子,引出物理中速度的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和实际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对速度的初步认识。
情境2:观看苏炳添2018年亚运会夺冠视频,引导学生通过两种方法比较百米赛跑运动员的运动快慢。
设计意图:通过比赛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情境3-5:通过解决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情况时的速度比较问题,引出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并介绍速度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及换算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逐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让他们明白如何定义速度,以及速度的重要性和应用。
情境6:设计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如测量降落伞下落的速度。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实验方案,包括测量的原理、需要测量的物理量以及所需的测量仪器。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设计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方法。
情境7-12:进行学生实验操作、演示实验和课堂小结等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巩固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板书设计】
速度
– 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 公式:v=s/t
– 单位:米/秒(m/s)、千米/时(km/h),并注明换算关系1m/s=3.6km/h
– 测量方法与工具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