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如止水这一汉语成语,源自早期道家的思想,其深层含义是形容心境平静,毫无杂念,不为外物所动。它的核心思想在于平静无躁动,平静无杂念,以及平静无执著。这种心境代表了心性的不同内涵,体现了不同的心境价值意旨。
心如止水并非执著于静止不动,而是心中无有杂念的动而不动,或者说动中有静。其思想宗旨或价值旨归既在于安静的气定神闲,又在于“唯止能止众止”的神明自得。从人生价值观上而言,保持心如止水的状态,就是保持清澄、冷静和客观的心态,保守人生恬淡、平静和安定的心境。
要实现心如止水的境界,需要克服私心杂念,保持公平无私;摒弃凿识成见,保持冷静准确;去除情感纷扰,泛应曲当。在应对外界事物时,心如止水的人能够保持平常心,不被外在诱惑所动摇,不被情绪左右,能够冷静准确地判断和处理问题。
在明代儒家学者的解读中,心如止水不仅是静态的平静,更是动态的平衡。史孟鳞指出,孟子之守义是以心为主,集义而气自充,心因道德而自然循理而动。这样的心就像清水常流,永远保持清洁和活力。而告子之守气则是以气为主,虽然可以通过定气来暂时平静心绪,但如果气非正气,则难以维持不屈不挠的气概。
心如止水的境界是每个人都需要追求和实现的。它要求我们在面对外界的诱惑和干扰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不为所动。它也要求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能够冷静准确地判断和分析,不被情绪左右。实现这一境界需要我们克服私心杂念,保持公平无私;需要我们去除情感纷扰;更需要我们遵循道德准则,以心为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心如止水,达到人生的至高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