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名句

《祭十二郎文》名句

从一个古老的公案开始谈起

我们先从一件古老的公案说起。高中语文课本中,常常出现的一篇文言文《祭十二郎文》,其中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那就是苏轼曾经说过:“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落泪的人,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而不落泪的人,必不孝;读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而不落泪的人,必不友。”苏轼究竟何时何地说的这番话呢?据考证,清代人章懋勋在《古文析观解》中提到苏轼对这三篇文进行了评价,然而没有具体的出处证明苏轼确实说过这样的话。早在章懋勋之前,南宋的赵与时在他的历史笔记《宾退录》中也有所提及,但他也表示这并不是他说的,而是一个叫安子顺的隐士的观点。无论这句话最初是谁说的,从南宋开始,“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的观点被广泛认可。

那么,《祭十二郎文》究竟是怎样的一篇祭文,为何会有如此强烈的情感共鸣呢?这篇文章背后的故事和感情又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们一同探讨。

《祭十二郎文》的背景与情感内涵

这篇祭文主要描述了韩愈和他侄子十二郎的悲惨身世以及仕途波折,叔侄之间的深厚情感让人动容。十二郎是韩愈唯一的侄子,从小两人相依为命,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韩愈早早地承担起养家的重担,而十二郎也早早地失去了母亲的照顾。两人的命运如同波折不断的船只,一直处在风浪之中。科举之路上屡遭挫折,事业上的不顺更是雪上加霜。叔侄抱憾分离,再度相聚的机会已然渺茫。当得知十二郎病故的消息后,韩愈悲痛欲绝,写下了这篇撕心裂肺的祭文——《祭十二郎文》。文中流露出的情感真挚、悲伤、哀痛至极。通过对琐碎家务和艰难生活的描述,展现了他作为家庭顶梁柱的责任和担当。这种真挚的情感表达触动了无数人的内心。

《祭十二郎文》的情感感染力

《祭十二郎文》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烈的情感感染力,首先在于其真实性。文章所表达的情感都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没有任何夸张和虚假。文章运用了生动的描写和细节刻画,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经历。文章还通过对比、反衬等手法,突出了悲伤和痛苦的程度,使得读者更容易被文章所打动。人类情感体验是相通的,这种真挚的悲伤必然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这句话并非空洞的夸大其词,而是对这篇文章真实情感表达的一种肯定和认可。《祭十二郎文》通过其深厚的情感内涵和感染力,触动了人们内心最真挚的情感。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一篇古代抒情散文的典范之作,更是一部让人动容、让人思考人生的佳作。对于亲情、友情的珍视和感悟是每个人都有的情感体验,《祭十二郎文》正是这种情感体验的真实写照和呼唤。当我们读到这篇文章时是否会为之动容?会为之落泪?这不仅是对我们情感的考验也是对真情的一种感知和认同。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这篇古代祭文的魅力与情感力量。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继续探讨《祭十二郎文》在表达形式上的独特之处以及它为何具有如此强烈的情感感染力让我们拭目以待!


《祭十二郎文》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