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阳明被誉为明朝一哥,他的历史地位由《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所推崇。
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堪称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他不仅以文治天下,死后被赠谥号“文成”,成为明朝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存在,另一得到此殊荣的是刘伯温。他在军事上也有卓越成就,无论是平定赣南匪患还是应对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以及广西的,都显示出他的不凡能力。
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传播心学,影响后世长达五百余年之久。《明史》对其评价极高,认为他在文臣用兵制胜方面无人能及。他真正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的朽。
尽管文治武功对我们常人来说似乎遥不可及,但王阳明的《瘗旅文》却深深触动了我。这篇文章与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和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称为祭文中的“三绝”。
一、《瘗旅文》背景
王阳明,本名王守仁,自号“阳明山人”,是浙江余姚人。在正德皇帝的时期,内乱不断,太监刘瑾独揽,坊间流传着正德是“坐皇帝”,刘瑾是“立皇帝”的说法。面对这样的环境,言官戴铣、李光瀚等联名上疏请求纠正朝政。身为正六品兵部主事的王阳明虽人微言轻,却为戴铣等人叫屈。这一举动使他遭到刘瑾的,不仅被投入大牢,还被处以廷杖四十,生命垂危。被贬谪至贵州龙场担任驿丞时,他仍心系天下苍生。
《瘗旅文》正是他在龙场所写的一篇作品,该词的题意是埋葬客死他乡的人。某日秋天,王阳明见一名吏目携子仆投宿当地苗人家,深感北方人事变迁无常之痛。之后一连串的死人事件让他感慨万分,写下了这篇情感深沉的祭文。文中展现了他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性的关怀。他将自己与吏目三人等同视之推己及人之心淋漓尽致地体现在文字之中。童子被他的悲悯之心所感动主动请求帮忙埋葬三人。整个祭奠仪式简单却饱含深情:王阳明在山脚下挖了三个土坑埋葬了他们并献上一只鸡和三碗饭作为祭奠之物虽然他和吏目三人并无亲缘但在那一刻他们的心紧紧相连于无形之中表达出人性中的温情和善良正如文章所描述的:“我是龙场驿丞余姚的王守仁我和你都是北方中原人。”这段简短的开场白仿佛让我们听到了他对逝者的深深叹息与无奈而又真挚的情感。王阳明的人生经历坎坷多舛他十三岁丧母三十八岁时还未有子身处异乡背井离乡多年慨叹人生无常为逝者伤痛不已为自己伤怀深深倾泻于笔墨之间感叹生命无常情感深沉打动人心引起读者共鸣此外蜈蚣坡上的三人坟至今仍供人凭吊王阳明的悲悯情怀也千古传颂不绝如今读来仍令人动容让人不禁为之点赞致敬并深深感受到那份人道关怀的力量请点亮右下角的赞及在看以表达你的感动与支持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