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忧天》原文全

《杞人忧天》原文全

今天我们要解析的是《应帝王》中的第六个寓言——“浑沌之死”的故事。

南海的帝王称为倏,北海的帝王称为忽,而的帝王则是浑沌。倏和忽经常在浑沌的领地相遇,浑沌总是以极大的善意接纳他们。倏和忽为了回报浑沌的深厚情谊,商量着如何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他们认为:“所有的生物都有七窍,用以视觉、听觉、饮食和呼吸,唯独浑沌没有,我们不如尝试为他开凿七窍。”于是他们开始每天为浑沌开凿一窍,然而七天后,浑沌却因此死亡。

这个寓言是庄子所有寓言中寓意最为深远的一个。它的含义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倏和忽代表小聪明,而浑沌则象征着大智慧。尽管倏和忽以为他们是在报答浑沌,但他们的行为实际上是错误的,最终导致了浑沌的死亡。倏和忽代表有为的行动,而浑沌则象征着无为的状态。当有为的行动出现时,无为的状态就会被打破,甚至导致生命的消亡。倏和忽也可以被看作是阴阳的代表,而浑沌则是阴阳和谐统一的象征。按照《易经》的哲学观点,单独的阴阳都是不完整的,只有阴阳和谐才能达到最佳状态。如果任由阴阳走向极端,就会导致和谐的崩溃。倏和忽可以被理解为自大的帝王,而浑沌则代表民众。帝王的过度作为往往会对民众造成损害。

庄子在《应帝王》的结尾处加入这个寓言,其意图是多层次的。这个寓言为《应帝王》本身提供了一个反例,展示了违背“无为而治”思想的后果。作为《内篇》的结尾,这个寓言与开头的《逍遥游》形成了呼应,起到了深刻的警示作用。从《内篇》的开头看,大鹏展翅高飞,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象征着庄子的高度期望和赞美。结尾的“浑沌之死”则提醒我们,过度的干预和有为往往会带来不幸。这里蕴庄子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深刻观察和担忧。他担心人类何时能够摒弃小聪明,摆脱自我中心的狂妄,真正回归自然和大道。我们每个人何时才能放下自我中心的想法,摆脱个人偏见的束缚,真正与自然和谐共处呢?这个问题没有确定的答案,只能由人类和每个人自己去寻找。我想,庄子在九泉之下可能一直在冷静地观察、等待和期盼着我们的答案。


《杞人忧天》原文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