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彬有礼配文雅,寓意美好显高雅。

彬彬有礼配文雅,寓意美好显高雅。

孔子曾经提及:“质朴胜过文采,则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则显得虚饰。只有质朴与文采相得益彰,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对于“文质彬彬”这一说法,完全了我们对传统文弱书生的固有印象,让人不禁为之喝彩。

从孔子的角度看,一个人应该追求质朴与文采的平衡。如果过于偏向某一方,就会失去真正的自我。孔子也提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我们过去可能一直认为君子应该是文弱书生的形象,知书达理,谦谦有礼。但通过研读《论语》,我们了解到真正的君子应该是质朴与文采并重,既要有内在的品质,也要有外在的表现。这种观念的更新让我们对周围的事物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真是让人满心欢喜。

过去我们可能过于重视文采,而忽视质朴的重要性。这就像颜回,他虽然生活简朴,却不改变自己的快乐,但他的内心其实是渴望真实、勇敢的。如果他能更多一点质朴,更真实地做自己,或许他能活得更长久、更自在。

在这里,“质”代表原始自然、朴实饰的一面,而“文”则代表文化、文采,是经过修饰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像理性与感性,需要相互融合。一个人既要受文化礼仪的熏陶,也需要表达自己真实自然的情感。过于重视质,可能会显得粗陋;过于重视文,可能会失去自我。我们需要找到两者的平衡点,就像DNA模型中的双螺旋结构,缺一不可。

在教育孩子方面也同样如此,我们既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鼓励他们发展兴趣爱好,也需要设立家法规则,让他们明白什么是规矩。家有小法,国有。孩子的成长需要鼓励和鞭策并存,这是孔子的中庸之道所倡导的。

孔子的思想非常伟大。他提倡的文质平衡、中庸之道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和他人的成长过程。让我们打破对文弱君子的固有认知,努力成为兼具文采与质朴的谦谦君子吧。这篇文章是《论语熙解》的学习心得,作者是一位正在熙学院学习《论语》的学员周霞。


彬彬有礼配文雅,寓意美好显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