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宵节:历史深厚的民俗文化
元宵节,这个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民俗节日,因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备受瞩目。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北京,元宵节的氛围尤为浓厚。那么元宵节始于何时?老北京的元宵节除了热闹非凡的庆祝活动,还有哪些独特的民俗传统?为什么会有“正月十五拜年不算晚”的说法?
元宵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初,司马迁在《史记》中已有关于“灯节”的记载。汉武帝每逢正月,便命人在宫中张灯一夜,以祭祀“太乙神”。到了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后,明帝刘庄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燃灯表佛”。同时不论士族一律挂灯,以敬神佛。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文化的加入,正月十五燃灯逐渐在我国流传下来。古代没有“元宵节”一词,直到唐末才偶称“元宵”。老北京将元宵节称为“灯节”,在这一天,除了挂起五彩缤纷的花灯,表示吉祥的食品“元宵”也是必不可少的。
元宵节之所以热闹非凡,与其“闹”文化密不可分。“闹”元宵,就是欢欢乐乐、闹闹地度过这一天。在以前,一年中比较清闲的是“冬仨月”,元宵节过后,气温逐渐变暖,万物复苏,春天来临,因此人们要欢度一番,既是一种“放松式”的休闲活动,也祈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除了晚上的灯会,花会也是元宵节的重要活动。花会即庙会,早年间正月十五这天许多地方都要举办花会,以各大为主,京郊则以村镇的街道、场院空地为主。活动内容为民间文艺表演,如耍龙灯、扭秧歌等。形式多样,武艺精湛,堪称老北京的“绝活儿”。其中耍狮子的场面最为热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