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年谈牛,从文庙壁画说起
曾经游览山东乐陵的文庙,见到大成殿的坐像,据说是曲阜的高手所塑。其中的壁画古色古香,一幅《乐人助车》特别吸引了我。这幅画描绘了孔子在乐陵驾车时遇到沟坎,得到路人的帮助。我注意到,画中的驾车动物是一头黄牛。
孔子不仅是教育家,更是思想家。他不仅在杏坛讲学,教育出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还曾带着自己的理念,乘车奔走,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主张。这些游历经历中,不仅有礼遇,也有冷遇,甚至被人评论为“累累若丧家之犬”。这些故事至今仍是人们谈论的话题。
关于孔子出行的交通工具,有人好奇是牛车还是马车?我曾听说科技史学者认为可能是马车,但也有主张是牛车的。在明清时期的圣迹图中,多描绘孔子乘坐牛车。这一现象在鲁迅等文化名人的作品中也有所体现。这反映了人们对牛的文化认知。
在农耕时代,牛是重要的耕作动物和交通工具。它象征着脚踏实地、坚韧耐劳、甘于奉献的品质。在古典哲学中,牛与大地、厚德载物的概念相联系。大众熟语中的“老黄牛”一词,质朴无华,概括了许多人和事的本分与境界。
说到牛年谈牛,我们不仅要关注古代,也要看看现代。在魏晋时期,士族阶层喜欢乘坐平稳的牛车,车厢宽敞,有凭几可倚,既舒适又体面。曹操曾赠送给太尉杨彪一辆七香车,那就是一辆豪华、涂有多种香料的牛车。唐诗中也有不少关于牛车的描写。
其实,人类利用牛力的历史远早于孔子时代。古代神话中就有“王亥服牛”的故事,即用牛拉车进行贸易。王亥是殷商的首领,他发明的牛车扩大了商品交易的地域。老子出关的故事中也有乘青牛的情节,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对牛的特殊情感和认知。
老子的出关故事中有乘青牛的情节,而孔子的周游则更多与牛车相伴。这种想象体现了文化的诗意细节。关于牛的解读多种多样,可以读出牧歌耕曲、岁月静好,也可以读出孜孜前行、紫气东来等美好寓意。在现代社会,虽然时尚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但人们对牛的热爱和崇拜依然不减当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