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之底“辶(chu)”的写法,点笔位置稍微偏右,出锋向左下角引带下一笔。横折折撇要精巧流畅,不宜过宽,折笔的地方要柔和,收笔时向左下角顺势带出平捺。捺笔是这个字的主要笔画,起到承托作用。
关于捺笔的写法,有多种变化。有的捺笔出锋较重,比如“道”字;有的则不出锋,而是将笔锋折回隐藏于笔画内部,如“导”和“通”二字。收笔时,常常与前一笔相连,微微向右下方弯曲,至捺脚处放慢节奏,然后向上或向右上折回。上挑收抱的形状因字而异,比如“途”字的写法。还有的捺笔在收笔时回锋向下,非常含蓄,就像“通”字的写法。也有一些捺笔在收笔时顺势出锋,比如“遠”字;或是收笔重按后顺势出锋,如“迷”和“導”字。还有一些捺笔在中段下按,然后右行顺势出锋,比如“遺”字。
不论捺笔的长短、露锋或藏锋,行笔都应舒展飘逸,波折适度,有“一波三折”的韵味。如果捺笔没有波折,那么笔力就无法内含。
让我们来学习和模仿王羲之在《集王圣教序》中的走之底的写法。具体来说,第496个字、第123个字、第322个字、第318个字、第127个字、第317个字、第427个字以及第1328个字的走之底都有独特的韵味和技巧,值得我们去揣摩和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