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代文献中,《说文》提及太阳之精实不亏,太阳的光芒即是日的光辉。《博雅》则从形象上描绘,称之为君象。在《释名》里,日又被解释为光明盛实的现象。不论是在“日薄西山”还是“日出东方”的表述中,日都直接指代太阳。
在时间的计量单位里,“日”字在《书・舜典》和《洪範》中,被用来记录一天的时间。通过《疏》的阐述,我们知道从夜半到次日夜半,经历十二时辰即为一整天,这正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
王羲之行书的《集王圣教序》中,“日”字或“曰”字出现的情境颇为丰富。当“日”作为左偏旁时,它的形态应该挟长,下段略向左斜,与右边的笔画相互呼应。左竖采用露锋斜切入笔,竖身稍短;横折时,起笔与左竖间留有空隙,横画抗肩,由轻到重,之后再折笔下写竖,两个竖笔呈相背或相向之态。中间的两短横常常用侧点和挑点来代替,与右边的笔画相互照应。
在《集王圣教序》中,第278字、第1382字、第828字和第0416字等,“日、曰”字居上时,一般呈现上宽下窄的特点。日字中间的横画常常与下面的横画连写,并与下面的笔画相接,如“晨、暑”二字。如果下面的笔画取横势,那么日字头则取纵势,且内部的两短横可以用点来代替,如“易、是”二字。
当“日”字位于底部作为字底时,它通常取斜势。在诸如“旨、晋”等字中,可以看到其接近楷法,横折竖的转折处使用折法显得方正。而在“智、書”等字中,横折则采用方折内收的写法。对于“替、昏”等字,横折竖则使用转法写形圆。在这些情境中,“日”字底部一般用侧点代替两短横。作为字底时,它应该取纵势,以便与其上面取横势的笔画形成对比。“日”字作为底宜小不宜大,比如“者”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集王圣教序》中还有很多关于“日”字的细节和写法,这些都需要我们细心揣摩和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