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席”这个字,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它最初是指用草或苇子编成的物品,用于坐、卧或炕等。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席”字的意义和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看不出它原本是一领席子的样子。
在甲骨文时期,“席”字呈现出象形的特点,字形像一块用藤茎或竹篾编织的长方形席垫,垫子上的织纹纵横交错,呈现出人字形的纹路。随着时间的推移,金文字形发生了变化,采用了会义结构,在“厂”字里面增加了一个“巾字”。其中,“厂”字原本指的是岩崖,在这里借指崖屋;而“巾”则是指粗布,整个字形的含义是用布垫来阻隔崖屋地面的湿气。
籀文字形则融合了甲骨文和金文的元素,用来表示崖居中的席子。在楚简中,又在籀文字形的基础上增加了竹字头,强调了席子是由竹篾材质制作的。篆文异体字则综合了金文和籀文的字形,并将籀文字形中的“厂”误写为“庶字头”,这个变化也代表了席子的平民化和普遍使用,无论是草垫还是竹垫,在民居中都非常普遍。
至于炕席的纹路,也是席子演变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基于这些演变历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席,即竹垫子。《周礼》中提到,天子和诸侯的席子都有装饰物,如黑白斧形图案绣边。它的字形采用‘巾’作为部首,‘庶’作为声旁。”
接下来要介绍的是“席”字内部的字(如图),这个字读作min(棉),也可以写作“芇”。它的含义是相当于某种状态,也指围棋不分胜负。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个字与“席”字的演变并无关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