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帝王庙号和谥号的区别,让你秒懂历史背后的奥秘!

揭秘古代帝王庙号和谥号的区别,让你秒懂历史背后的奥秘!

当我们翻阅历史书籍或观看历史影视剧时,经常会遇到对帝王的称呼如汉武帝、唐太宗、崇祯、康熙等,这些称呼实际上涉及到的是谥号、庙号和年号的不同。

我们来谈谈谥号。谥号是对帝王或诸侯大臣生平的高度概括性评价。这一制度据说是由西周周公定下的,也被称为“周公制谥”。谥号有美谥、平谥和恶谥之分。大的功业有非常好的叫“美谥”,一般的则为“平谥”,那些不尽如人意的则是“恶谥”。

在西汉刘向的《谥法解》中,详细阐述了谥号的含义。谥号的选择基于个人行为及其后世评价。在古人心目中,身前身后的评价极其重要,一个恶谥可能让人几千年都翻不了身。历史上,大多数谥号都是褒扬的,因为人们常常遵循“为尊者讳”的原则,只要不犯大错,都能得到美谥。最高的评价莫过于“文”、“武”,意味着文成武德。一般的谥号则根据性格和品行来选择,如“宪”、“穆”、“昭”等。这些字词都有特定的解释,可以在《谥法解》中找到其特定含义。比如,“汉孝武皇帝”的谥号就是典型的例子。也有一些谥号带有贬义,如周厉王、汉灵帝、隋炀帝等。在宋朝时规定人死为大,因此不再使用谥号贬损逝者名誉。对于大臣来说,只有对立下大功的才能获得谥号,如郭子仪、岳飞等。最早谥号只有一两个字,但宋以后逐渐增多,甚至达到十几个字。秦始皇觉得自己不需要这种评价制度而废除谥号,而宣统皇帝作为末代皇帝也没有得到谥号。值得一提的是,“子议父,臣议君”的传统被秦始皇废除后,“庙号”成为专指皇帝的称呼,由继承人来追赠。历史上被称为“祖”或“宗”的都是庙号。开国的皇帝称“祖”,如汉太祖、唐高祖等;而后来的皇帝则称“宗”,如唐太宗、宋仁宗等。但也有例外,比如十六国时期的小国帝王几乎都有庙号称祖的现象。汉朝开始逐渐恢复庙号制度。两汉时期有庙号的皇帝不多,主要授予有过显著功业的皇帝。有些曾经的庙号后来也被废除,比如东汉的和、安、顺、桓四帝。庙号的选取虽然不太严格按照谥法规定,但也有一定褒贬含义。最后说说年号,这是皇帝用来纪年的名号,新君为了区别上一任皇帝会重新计算自己的在位年数。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使用的,遇到重大事件时可能会更改年号。明清皇帝大多一人终身使用一个年号,如正德、乾隆等。后人称呼古代帝王时一般遵循方便的原则。在周朝时只称呼谥号;唐宋时因年号频繁更改和谥号增多则多称呼庙号;而明清时期则多称呼年号。如果称呼谥号可能会让人犯糊涂。


揭秘古代帝王庙号和谥号的区别,让你秒懂历史背后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