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纪念的是哪个人

端午节纪念的是哪个人

端午节的粽子与楚国大夫屈原的传说已经深入人心。这个传统节日的起源却远比屈原的故事更为悠久,最初与屈原并无关联。关于用粽子纪念屈原的说法,是在屈原去世几百年后人们才逐渐形成的传统。

粽子的独特造型犹如一个牛角包,虽然在传统食物造型中显得另类,但其背后却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粽子的前身被称为角黍,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

西周时期,社会的礼乐文明使得各种祭祀活动得以等级化。当时最早的祭祀等级称为“太牢”,主要用于祭祀土神和谷神,祈求农业丰收。而角黍作为祭祀品,是替代了珍贵的耕牛所使用的。显然,粽子的起源与古代农业丰收及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从角黍的名字可以看出,其原材料最初是黍。黍是种植历史长达一万年的五谷之一,也被称为糜子。近年来流行的大黄米粽子便是由黍米制成。

在先秦时期,黍和粟是餐桌上的主食之王,而水稻和小麦并非主要粮食。黍的特殊别名“稷”,在文化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研究表明,黍很可能独立起源于北方地区。正如小麦和大麦在肥沃的两河流域传播一样,黍和粟在黄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的传播为华夏先民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为文明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诗经》中有记载用黍米制作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贡品,可见当时用黍米制作祭祀品已成为一种趋势。由于黍主要生长在黄河流域,因此有学者推测角黍可能起源于北方。

在古代,人们主要在夏至和端午两个时节食用角黍。夏至和端午是阴阳交错之际,不是吉利日子。黍属于阳性,生于土中;而菰叶即茭白叶属阴性,生于水中。用菰叶包裹黍米具有调理中和、驱疫避恶的文化含义。

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夏至节日开始兴起,原先用于祭祀的角黍逐渐改造成为夏至时节的特有食物。随着端午节逐渐被世人熟知,并且与夏至时间相近,许多夏至的习俗被融入端午节。后世人们认为粽子起源于端午节并赋予纪念屈原的内涵,这是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


端午节纪念的是哪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