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字子瞻,别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他为苏东坡。他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官宦世家,是北宋时期非常著名的文学家。
公元1037年,苏轼在四川眉州眉山(现今的四川眉山市)出生。他自幼便跟随父亲学习文化,培养了优秀的品性。
在公元1056年,20岁的苏轼随父亲离开四川,前往,准备参加科举考试。
公元1057年,他21岁,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随后他的母亲因病去世,他不得不返回家乡守丧。
三年后的公元1060年,24岁的苏轼重返汴京,被任命为河南府福昌县主簿。
接下来的几年,他先后参加了各种考试,并在制科考试中取得了第三等的优异成绩(实为第一等),被授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公元1066年,他的父亲苏洵去世,他扶柩还乡,守孝三年。在这期间的1071年,他谈论新法的弊病,因此惹怒了王安石。他自请出京任职,被派往杭州担任通判。
随后的几年里,他的职务多次调动,历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市)知州、徐州知州和湖州知州等。在湖州任知州时,他因上《湖州谢上表》而陷入“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
公元1084年,他被奉诏赴汝州就任,但请求暂不去汝州,先在常州居住,获得批准。
随着宋哲宗即位,苏轼的职业生涯再度迎来转机。他被召回,历任多个要职,包括朝奉郎、登州知州(今山东烟台蓬莱区)、礼部郎中、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和知制诰等。
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在公元1089年,他因遭陷害而自求外调,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随后的几年里,他的职务多次变动,包括在扬州和颍州(今安徽阜阳市颍州区)任知州等。
晚年时,他被多次贬谪,最终被贬至海南岛儋州。尽管遭遇困境,他仍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公元1101年,苏轼在常州逝世,享年65岁。他留下遗嘱要求葬在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钧台乡上瑞里。他的儿子依照他的遗嘱将他安葬在那里。苏轼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传奇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