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时期,诸侯纷争,礼崩乐坏,如同上演一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大戏。故事的主角,乃是鲁国的权臣孟孙氏,以及他的老对手——齐国的国君齐景公。
孟孙氏身为鲁国三桓之一,显赫,然而他却有一个让人诟病的弱点,那就是说话不算话。他常常答应的事,转眼就能反悔,翻脸的速度比翻书还快。齐景公对此早已心生不满,但由于两国关系复杂,只能强忍怒火。
有一次,齐国和鲁国因边境一块土地的矛盾而争执不休。齐景公派出使者前往鲁国谈判。孟孙氏一拍,慷慨保证:“放心,那块地我们鲁国不要了,赠送给你们齐国!”使者欣然回去报喜。齐景公听到这个消息,笑得合不拢嘴,心中暗想:“这孟孙氏总算明智了。”
没几天,孟孙氏的态度突然大变。他派人到齐国,声称:“那块土地是鲁国的祖产,不能给你们。”齐景怒不已,破口大骂:“这孟孙氏,出尔反尔,简直欺人太甚!”
齐景公可不是轻易受欺负的人,他立刻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大臣晏婴(即晏子)微微一笑,提出:“大王别急,我们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于是,晏婴亲自出使鲁国,见到孟孙氏时笑容满面,说:“我们齐国决定把那块土地赠送给鲁国,以此作为两国友好的象征。”孟孙氏一听,心中暗自欣喜,以为齐国人失去了理智。
但没过多久,齐景公又派人来到鲁国,声称:“那块土地是我们齐国的祖产,我们要收回。”孟孙氏气得差点背过气去,但也无可奈何。毕竟他先前的出尔反尔行为让人抓住了把柄,现在被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只能打落牙齿往肚里咽。
这件事很快在诸侯国间传开,大家都嘲笑孟孙氏是“出尔反尔”的典型代表。连孔子都忍不住评论:“孟孙氏这种人,言而无信,终究难成大器。”
这个故事警示我们,做人必须讲信用。否则不仅会失去他人的信任,还可能被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最终落得个自作自受的下场。各位朋友,切记不要学孟孙氏那样出尔反尔,否则只会自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