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李娟回到了重庆垫老家,遇到了来自侄儿黄圣凯的一个引人深思的“灵魂考问”。黄圣凯是当地五年级的学生,他对语文教材中的一则寓言故事《鹬蚌相争》产生了质疑。黄圣凯小朋友展现出的独立思考能力,不盲目接受书本知识,不,无疑是一个值得鼓励和表扬的良好学习习惯。
读过《鹬蚌相争》的人不少,但能够针对故事中蚌和鸟互相无法对话的情节提出疑问的人却少之又少。正如古人所言“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于孩子的这种质疑精神,家长和老师首先要予以肯定和鼓励,保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肯定之余,我们也需要为孩子提供合理的解释,让孩子心服口服。这就需要借助专业知识,对孩子的质疑进行精准解答。家长和老师需要告诉孩子,《鹬蚌相争》并非真实发生的故事,而是寓言故事。孩子认为鹬蚌互相无法开口说话,是因为把寓言故事当作真实故事来看待了。
对于孩子产生的疑惑,老师们在课堂上讲解寓言故事时,应明确阐释寓言故事的特点,以及寓言故事与真实故事之间的本质区别。寓言故事是一种通过比喻性的故事来传达深刻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形式。故事中的主人公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这并不代表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故事。比如《狐假虎威》《井底之蛙》等故事,其中的动物被赋予人的行为、性格和思想,用以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道理或影射社会现象。
同样,《鹬蚌相争》中的鸟和蚌是不会说话的。就像重庆巴蜀小学语文老师刘俐宏所说,作者是使用了拟人手法来描述。如果过于较真,鹬和蚌根本不属于同一物种,它们之间是不可能有对话的。
在鼓励孩子质疑的我们也要防止他们思想偏激。学习知识确实需要批判精神和怀疑态度,以及对知识的较真,但一定要引导孩子将关注点放在寓言故事要传达的道理上,而不是纠结于细节上的较真。对于《鹬蚌相争》这样的寓言故事,家长和老师要引导孩子理解故事所要表达的主旨,而不是在无关紧要的问题上纠缠不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