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舟山群岛的家乡近海礁岩间,时常可以观察到一种分布广泛的红色藻类。它们宛如害羞的少女,只在退潮后才展现出真实的面貌。那时,一大片一大片,就像铺上了柔软的紫红色毯子,我们亲切地称之为石花菜或海石花。石花菜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高,它们需要清澈的海水、通畅的潮流,以及阳光和海水浸润的完美结合。为了抵御海浪的侵袭,它们紧紧附着在礁岩上,展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采摘石花菜是一项艰巨而有趣的任务。人们必须等到潮水退去,然后勇敢地爬上礁石,用铲刀迅速将它们刮进篮子或袋子。收集回来的新鲜石花菜夹杂着碎石和细屑,需要仔细淘洗。清洗完毕,留下茎叶,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处理:晚上浸泡,白天晒干,反复数次,直到石花菜的颜色从紫红色转变为淡,柔软而毛茸茸。
经过精心晒制的石花菜,母亲会将其视为珍宝。在熬制的过程中,母亲会先将其泡软,然后包入纱布,放入锅中煮熬。石花菜中的胶质逐渐释放出来,水变得黏稠,颜色也逐渐转变为灰白色。倒入容器中冷却,形成我们所说的“石花冻”。历史上的文献,如袁枚的《随园食单》和明代的《竹屿山房杂部》都有关于石花菜的记载,可见其食用历史之悠久。
童年的夏天,石花冻是不可或缺的美食。熬煮好的石花菜放入小铝锅中,吊在井水里冷藏。数小时后,揭开锅盖,一股凉气扑面而来。母亲舀出石花冻,浇上红糖水,其口感冰冰凉凉,清甜。我和弟弟常常沉醉其中,享受那一刻的清凉与甜蜜。
更进一步的高级吃法是加入水果。母亲会用自家种植的葡萄和甜瓜,制成漂亮的水果“果冻”。石花冻的与水果的清香相结合,让我们舍不得下口。小贩们还会加入红豆沙或红枣来吸引顾客,美如琥珀的石花冻让人眼前一亮。
除了甜品,石花冻还可以用来制作凉拌海石花凉粉。将其切成条状,配以黄瓜丝和各种调料,口感清爽脆嫩,凉滑鲜美,是佐酒或下饭的好选择。
在过去,海石花的食用时间并不长。当地有句老话:“雷雨三潮,石花倒掉。”意味着海石花主要是用来解暑的。如今,由于海洋生态环境的变迁,石花菜的产量减少,其采摘和制作过程也变得更加繁琐,很多人失去了曾经的耐心。但母亲总能“变出”石花菜,让我们吃到家的味道。她遵循古法制作,搭配银耳、枸杞、葡萄干等,让石花冻变得更加美味。
母亲会在石花菜丰富的季节采摘并晒干保存,这样无论何时我们回去,都能品尝到她的手艺。这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珍贵记忆与情感的载体。抓起几撮干燥的石花菜,认真做一碗石花冻仿佛变成了一件珍贵而美好的事情。《日报》对此也有相关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