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词典> 失口乱言详解
成语:失口乱言
拼音:sh ku lun yn
简拼:skly
解释:失口,指的是说了不应该说的话。乱言,则表示胡言乱语。“失口乱言”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无法控制自己,随意说出不当的话语。
出处:该成语源于《礼记表记》中的“不失口于人”,意味着要控制自己的言语,避免失言。《元史刑法志》也提到:“诸职官因公失口乱言者,笞二十七。”说明在特定的场合,失口乱言的行为会受到惩罚。
示例:在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中,有明确的警示:“不许擅离方位。不许交头接耳。不许失口乱言。不许失惊打怪。如违令者斩!”这里的“失口乱言”强调了在特定情境下,言语的纪律性和重要性。
近义词:暂无
反义词:守口如瓶
语法:通常在句子中作谓语,用于形容人无法控制自己的言语。
失口乱言成语接龙
顺接:言简意赅、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言而有信、言行相悖、言多必失、言行不贰、言多伤福。
顺接:郑重其言、不足为外人道、巧言如簧、只字不提、开诚布公之言、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等。
逆接:与得失相关的成语较多,比如得失参半、得失相半等。另外还有一些如失误百出、师老兵破等含有“失”字的成语,它们都含有某种程度上的失误或错误。这些成语都与失口乱言的行为特征相符,显示出对于失误和不适当行为的批评。因此在进行逆接时要注意上下文语境的联系。
逆接:大惊失色、张皇失措等表示因失误或意外而慌张失措的成语都与“失惊打怪”相呼应。此外还有一些如失信背义、慌慌张张等包含“失”字的成语也可以与之进行逆接联系。而对于与“失”字无关的其他成语,需要根据语境进行灵活搭配和选择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