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浒传》是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主要描绘了北宋末年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聚梁山的壮丽画卷。除了书中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外,这些好汉的排名和绰号也令人津津乐道。即使对《水浒传》中的人物不太熟悉,只要听到他们的绰号,也能大致猜测到他们的性格特征。
绰号是小说中人物塑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为人物形象增添了风采,加深了人们对角色的印象。例如,提到智多星,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聪明才智,对应到吴用在《水浒传》中的角色形象。而及时雨、黑旋风等绰号,更是让人迅速联想到个性鲜明的角色,这比单纯的名字更能表现人物的特色。
《水浒中的社会与人性》一书提到,给人起绰号并非《水浒传》的独创,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流行。后期文人在创作时,开始有意识地将绰号和人物形象相结合,使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突出。绰号也逐渐成为文学作品中增强人物特色的重要元素。
绰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当时,有一个叫百里奚的男子靠养牛生活,因其智慧被秦穆王赏识,用五张黑色公羊皮将他赎回,并委任为上大夫,因此得名“五羖大夫”。这个故事见于《史记秦本纪》,可见绰号对于一个人的代表性是非常明显的。
到了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读书人之间相互取用调侃性绰号的现象有增无减。唐宋时期,文化繁荣,民间及宫廷内互相起绰号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一些文人雅士也喜欢给自己起绰号,如李白的“青莲居士”、白居易的“香山居士”等。
元明以后,绰号成为草莽文化和市井文化的一种集中体现。而在文学作品中大量使用人物绰号的,当属《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尤其是《水浒传》,作者精心组合了一百零八将的绰号,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也增加了作品的阅读趣味。
那么,如何给书中的人物起绰号呢?绰号的起法可是个技术活儿,虽然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深厚的功底。绰号的来源多种多样,可以是人物的外貌特征、技能专长、性格脾气、使用的兵器等。比如,林冲因其相貌堂堂而被称作“豹子头”,戴宗因擅长日行八百里而被誉为“神行太保”。
除了以上提到的起法,还有一些以凶猛的野兽如虎、豹、蛟、龙为绰号的角色,这些绰号表示人物本领高强,令人望而生畏。《水浒传》中也有一些人物的绰号并不太能体现其特点,如鲁智深。尽管他的性格特点是见义勇为、疾恶如仇,但“”这个绰号并没有很好地凸显他的内在精神。
除了《水浒传》,其他文学作品也有使用绰号的传统。《红楼梦》中的人物也几乎都有绰号,如贾宝玉的“混世魔王”、王熙凤的“凤辣子”等。这些绰号不仅凸显了人物的个性,还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隐喻之美。比如林黛玉的绰号“潇湘妃子”暗示了她的命运和悲剧结局。
到了近现代作品,鲁迅在小说中创造了许多生动、文化内涵丰富的人物绰号。他非常重视绰号的文学价值,认为给人起一个恰当的绰号并不容易。“豆腐西施”杨二嫂、孔乙己、阿Q等经典人物之所以让人难以忘怀,就是因为他们的绰号和形象深入人心。
起绰号不仅是我国文学的特点,许多国外经典作品也善于给主人公起绰号。“守财奴”葛朗台、“羊脂球”、“茶花女”等经典人物绰号的存在让作品人物更加鲜活和长久。由此可见小小的绰号蕴丰富的文化信息并承载着文学作品的创作艺术手法。理解绰号在文学作品中的意义和价值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创作语言艺术还能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物形象及其时代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