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极拳的内劲是一种特殊的功夫,讲究“运劲如百炼钢,又似抽丝剥茧”。那么,何为内劲呢?从基础角度来解释,力源于骨骼,劲则蕴藏与筋肉之间。也有人通过汉字象形来解释,认为劲是经络之力的表现,是内在的力量。更通俗的说法是,内劲是全身的整体力量。太极拳古谱对内劲的描述形象生动,包括柔、韧、雄、浑四个方面。相比之下,后天的拙力是局部的、僵硬的,难以流通传递;而先天内劲则是整体的、灵活的,贯通全身。频繁使用外力容易导致气息浮躁,而经常锻炼内劲则能调节呼吸,增强内在力量,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对于初学者来说,如何开始学习并掌握太极拳的内劲呢?关键原则在于“由松入柔,积柔成刚”。我们需要从放松轻盈开始,逐渐培养内劲的独特性和贯通特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内劲的八字要诀——柔韧雄浑、明净清切,进而提高内劲的质量。
前辈们形容太极拳的高境界是“轻盈如羽,无人知我动向”。太极拳讲究引导、化解、掌握和发动力量,一气呵成。在这个过程中,轻灵敏捷的听劲是内劲的重要一环。太极拳的重要中首句即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需要贯彻于行动始终。许多太极拳大师都强调过轻灵的重要性,因为轻则灵,灵则活,活则变通。因此正确演练太极拳的方法就是要在轻灵的基础上培育贯通的力量。
掌握内劲的首要条件就是动作要轻灵。“轻则灵”,只有轻了才能更灵活。在太极拳的要领中,“用意不用力”是核心原则之一。在练习传统杨式太极拳时,想象手臂被透明丝线引领上升,节节松开,被动上升。例如,手臂上升时,不应局部用力或僵硬上举,而是需要整个臂膀的细致动作引导,也就是所谓的“稍节领劲”。太极拳的动作必须轻柔、缓慢,不使用强力,以心静为先,并依靠灵敏的意识引导。通过这种轻灵的方式,太极拳可以将全身协调起来,为内劲的产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轻灵的动作还可以培养全身的高度敏感性和感知能力的增强,使身体摆脱僵硬和刻板的运动习惯,变得更加灵活和敏捷。
内劲的特点是整体一致且灵活贯通。在学习内劲时,需要在身体放松轻盈之后,增进对整体重力运动状态的了解。随着我们逐渐养成轻灵举动的运动习惯,自身的重心稳定性也会逐渐增强。当我们能够明显感知重心的升降运动时,就可以进入太极拳内劲贯通的练习阶段。
在演练太极拳时,“其跟在足,发于腿,通于背,行于手”是一个重要要领。我们应该注意放松身体并保持脚下稳定;利用反弹力量行之于腿;让脊椎顺畅运动于背部;通过手的动作展现除僵存柔的特点。按照这些要领进行反复练习并掌握规律使手脚协调、身体内外平衡。只有做到心静如水、连绵不断的要求才能使内劲真正贯通并融入日常生活之中。老一辈太极拳大师们常常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太极拳的身法并时刻练习内劲贯通这正是他们真正领悟太极拳的体现。
对于太极拳爱好者来说可以借鉴前辈的经验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太极拳的轻灵贯穿特点让内劲运行状态成为生活习惯的一部分随时随地感悟和练习内劲的顺畅有助于提高日常生活中瞬间的反应速度和灵活性继而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掌握太极拳的精髓不断提升自己的太极拳技艺和内劲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