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海威:三十载坚守修车业
崔海威,一位在街头修车三十载的普通修车匠。从少年时的自行车梦,到中年时期的修车事业,再到暮年的坚守,他用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见证了交通工具的变迁。回顾过往,也许正是为了更好地迈向未来。
人生能有几个三十年?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很多东西都在逐渐消失,但崔海威的三十年修车生涯却如一部持久的史诗。即便如今自行车已不再是主流的交通工具,年近六旬的崔海威依然坚守在街头一角,继续着他的修车事业。
崔海威的故事始于墙角。在工商银行的东关店外,总能找到他的身影。从小生活在白龙塔村的崔海威,童年时期就深深爱上了自行车。那时的自行车,如同现今的汽车一般,是家庭的重要资产,是人们出行的必备工具。
十五岁那年,他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辆自行车——白山牌自行车。为了买到这辆车,他分期付款,每一次付款仅仅钱。年幼的他打工卖菜,艰辛努力后终于凑齐了款项。这辆车,被他命名为“飞马”,成为他人生中最珍贵的伙伴。随着时间的推移,“飞马”出现了各种问题,崔海威开始琢磨如何修理。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驱使他不断研究和学习,最终掌握了修理自行车的技艺。
三十岁时,崔海威不再打工奔波,而是专心投入到修车事业中。他的摊点简单而整洁,一把椅子、一辆自行车、一个打气筒和一些木箱装的零件,构成了他的全部家当。无论天气如何变化,他都坚守在那里,对待每一位顾客都真诚用心。他的努力和诚信赢得了顾客的信任和支持。随着电动车的兴起,崔海威意识到时代的变迁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他努力学习电动车的修理技术,不断创新和改进自己的修理方法。他自创了一些小工具,如电动补胎擦和防磨器,这些创新让他更加高效地为顾客服务。尽管年纪大了,但他的热情不减当年。每天收工时他都会认真清理摊点前的垃圾保持干净整洁的环境。他的妻子和儿子曾劝他享受生活但他依然坚守岗位从未想过放弃。“我就是爱这一行现在身体很好再干十五年没问题。”崔海威自信地说着。这份坚持和执着让人敬佩在时代变迁中他以自己的方式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故事。(吕梁日报 文/图 记者 臧媛慧 白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