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国际母语日,这个日子始于联合国的倡议,旨在推动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和多语种化,现在已经进入第20个年头。母语承载着历史的印记,穿梭于记忆与灵魂之间,成为塑造我们表达、思维和情感的核心方式。
身为人,能使用中文是一种幸运。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余光中的随笔,一起感受他对母语的深厚感情。
每个人的童年并不都如童话般美好,但至少在童年时期,我们都应该感受到母语的美好。如果在繁华的都市中长大,无法亲近自然,又受到考试的压力,那么我们可能会错过许多与母语亲近的机会。在作者的中学时代,他在四川的乡下度过,那里的自然环境和充裕的时间让他得以亲近山水,并沉浸在的文学之中。每当回忆起童年,他都心存感激。
他认为,一个人的中文根基必须在中学时代打下深厚的基础。如果等到大学才进行补救,就已经太晚了。高一那年,作者遇到了一位前清的拔贡先生——戴伯琼先生。他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教授作者周敦颐的《爱莲说》,那种摇头晃脑、用川腔吟诵的教学方式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国文的学习还需要课外的师承。虽然作者的父母并不算学者,但他们的文言功底深厚,对作者进行了很好的启蒙教育。他们教授作者古文,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让他感受到古文的韵味与力量。通过反复的吟咏和体会,作者对古人情感的领悟日益加深,对历史文化也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样的学习经历为他日后在诗文方面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古典文学,旧小说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认为,不读旧小说难以称之为真正的读书人。旧小说中的关羽、包公、武松等人物是文化的重要象征,是民俗之根。读旧小说不仅可以了解旧社会的民情风土,还可以在文言与白话之间搭建桥梁,使人们在这两者之间自由穿梭。
诗词方面,除了课本中的少量作品外,老师和长辈并没有特意为作者启蒙。由于性之相近,作者习以为常地沉浸在诗词之中,可谓无师自通。每当独处寂寞时,他便会纵情朗诵诗词,感受到古人的陪伴和文化的传承。
在国际舞台上,中文的感染力也不容小觑。作者在英国巡回诵诗时,每次朗诵自己作品的英译后,都会选一两首古诗先读其英译,然后朗吟原文。每当吟声一落,掌声立刻响起,反应热烈。这足以证明诗之朗诵具有超乎意义的感染性。
身为人,能使用中文是一种幸运。无论是在学术、艺术还是日常生活中,中文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表达方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应该珍惜母语,传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在今天这个国际母语日,让我们一起感叹母语之美,共同传承和弘扬我们的文化!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感想呢?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你对母语的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