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这首诗的书,带你走进诗中的世界》

最近,我遇到了一些挫折,感到颇为郁闷。我辛辛苦苦写的一首56字的七律诗,竟然被一位名为“余昧无诗”的网友,用一首只有20字的五绝简洁而精准地概括了。被人如此轻易地超越,让我感到有些失落,用山东快书的表达方式就是:“我真的感到很累!”

现在,让我们来欣赏一下余昧无诗先生的佳作: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这首诗紧随我原作的七律之后,我的原作如下: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我的这首诗借用了李商隐的《赠荷花》中的“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也作尘”作为灵感。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左思的《咏史》中的“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也融入了我的诗中。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整首诗表达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仍然一事无成。不是我不努力,而是命运弄人。表面上看似恃才傲物,其实内心充满了牢骚和迷茫。从诗歌的意境来看,不过是有些书生意气罢了。与余昧先生的作品相比,我的诗显得“天生平凡”。

在欣赏余昧先生的佳作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关于“诗意与词格”的知识。诗圣、诗仙、诗魔等各个称号的诗人,他们的诗歌自成一派,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和文笔特色。这些特色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诗人的个人修为和境界。钱钟书先生曾说:“唐诗多以丰情声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而诗的最高境界是“无我之境”,代表人物是诗佛王维。

现在我们来一起赏析余昧先生的这首诗:

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味深长。明朝司空图的《诗品》中有“不着一字,尽得”的境界,余昧先生的这首诗就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一)花开五十更,结种一株成。余昧先生的诗用词简约却意义深远,“结”代表缘分,“种”代表因果,“一”代表法则,“成”代表成果。这些深刻的含义都被隐藏在平凡的事物之中,悄然无声地浸润在读者的心田。

(二)散养无牵挂,由其自枯荣。这两句诗如同六祖慧能的描述,为读者指明了修行的方法。余昧先生用养花这一日常活动,提炼成一首绝句,不用空洞的道理来说教,如春风化雨般感化人心。比起袁枚的《苔》,更上一个境界。

(三)我还要赞叹一下余昧先生这首诗的另一个不寻常之处。和诗有次韵、依韵、合意等多种形式,而余昧先生反其意而和诗,并加以劝慰劝进,这是高格的表现。我的诗中充满无奈,而余昧先生的和诗却带有欣欣然之洒脱,让人读后心情豁然开朗,赏心悦目。

(四)余昧先生不仅是诗人,更是知行合一的达人。他的头条主页只有最近一次更新,正符合这首绝句的意境。这种知行合一的精神,使得他的诗作更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