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宋词人赵长卿曾创作了一首名为《探春令》的佳作,描述了新春新岁的喜庆氛围:
笙歌奏响,华筵启幕,新春佳节来临。女侍手捧青丝细菜,春风满面,和气融融。女子们身着华裳,佩戴幡胜,宛如人间仙子。愿新春之后,百事如意,吉祥如意。
此诗描绘了一幅过年时家人欢聚、喜气洋洋的场景。对于每个人而言,过年都是一段承载着记忆与情感的特殊时光,充满了家人团聚的温馨和新年新冀望的憧憬。这种欢乐的氛围,古今如一。
宴席上笙歌悠扬,烟雾缭绕。美丽的女子轻歌曼舞,足下仿佛有云烟缭绕。那飘渺的感觉如同幻境。在这欢腾的氛围中,人间烟火渐次升腾,声色渐显。这份喜悦与欢欣,让人心底生出暖意,为新春的开始铺就了坚实的基础。
宴席开始前,便可见女侍手捧春盘,满桌精致的菜肴令人心旷神怡。在春风中,即使不食不饮,也能感受到别样的。
当时的女子们,身着华丽的衣裳,幡胜点缀其间。她们在世间行走,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词中所描述的“幡儿胜儿”便是这些饰物。在宋时,士大夫家常在元旦剪彩绸为春幡,点缀花枝或插入女子鬓发。所谓的“姑媂”便是整齐美丽的意思。
新年穿新衣是一种习惯,也是不成文的风俗。回忆起童年时的春节,孩子们总是聚在一起比新衣。那是属于孩子们的纯真快乐,人人如沐春风,一身芳华。
赵长卿身为宋宗室子孙,却厌弃贵族的奢靡生活,纵情山水,过着清贫的日子。他深切关注底层百姓,常与百姓同乐,创作了许多反映百姓生活的佳作。《探春令》便是其中之一,意境简素,充满人间烟火气。
新年元旦的两个重要习俗——燃放爆竹和更换桃符。燃放爆竹自古便有,古时人们燃放爆竹的目的是驱灾辟邪。后来,爆竹燃放逐渐成为一种庆祝仪式。
关于爆竹的起源,有一个传说。古时人们认为山中有危害人们,于是模仿山魈害怕火光和声响的特性,在除夕之夜燃放爆竹以驱赶山魈。古代爆竹起先是以真竹燃烧的声音来驱赶。南宋诗人范成大曾描绘过燃放爆竹的热闹场景。
再说桃符,它是古代避邪的桃木板,上面绘有门神或写有门神的名字。在辞旧迎新之际,人们会选择两块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和“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绘制二神的图像,挂在门上以祈福灭祸。《后汉书礼仪志》中对此有记载。
“神荼”和“郁垒”二神传说是东海度朔山上的两位神将,他们负责把守桃树下的门户。鬼怪每日必经桃枝进出,若有作乱,二神便将其降服。于是,“神荼”“郁垒”成为民间镇邪驱鬼、祈福纳祥的门神。
回忆起童年时的新春佳节,总是满怀喜悦地等待烟火的绽放。那是不可替代的美好时光,烙印在记忆的深处。如今虽然时光已逝,但那细微之美依然历历在目。《岁时书:古诗词里的节日》一书,以美学的方式解读了节日的精神内核,呈现了传统文化的美学精髓。这本书不仅写了节日,也写了人生知悟;不仅写了诗词解读节日的精神内核呈现传统文化的美学精髓写的既是节日也是诗词写的既是知悟也是人生岁月流转但美好永存心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