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坦培拉,这是一种源自欧洲的古老绘画技法,其名源于拉丁文,意指“混合”与“调和”。这种绘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乳浊液如树胶、明胶、鸡蛋黄、酪素乳液等调和色料。尤其引人瞩目的是鸡蛋黄的广泛使用,它与色粉充分调和后,在木板等基底材料上进行作画,因此又被称作“蛋彩画”。
让我们欣赏一下当代艺术家们的作品:窗高海军的精致笔触,刘孔喜的“青春纪事踏雪割豆”的局部描绘,曹吉冈的“幽燕古道”,两匹老马李晓刚的生动描绘,小桔高家明的独特视角,远方的钮维,器皿的姜中立,以及花的薛铭。这些作品都是坦培拉绘画的杰出代表。
坦培拉绘画的魅力源自其独特的材料属性。以鸡蛋坦培拉为例,鸡蛋黄的加入使得颜料在干燥后形成不溶于水的胶状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色层会变得坚固并具有耐久性。其颜料的干燥方式是凝固结膜,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色彩的鲜明度。尽管坦培拉绘画的颜料制备和绘制过程较为复杂,但需要创作者具备丰富的经验和耐心。
尽管文艺复兴时期油画兴起后,坦培拉在欧洲绘画中的地位逐渐被取代,但它从未失去活力。特别是当它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传入后,坦培拉绘画更是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当代艺术家们不断探索和改良坦培拉的技法和材料,创作出许多具有当代审美特征的坦培拉作品。
这些艺术家的探索路径虽然各不相同,但他们的创作逻辑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首先是技法层面,刘孔喜尝试通过技法的改良简化坦培拉绘画的创作步骤,采用类似油画的色彩堆叠方式直接塑造物象的体积与光影。其次是材料层面,艺术家们尝试使用不同的坦培拉材料来丰富画面效果。例如李晓刚以酪素坦培拉为主要媒介,制作出具有颗粒感和粗犷质感的画面效果。最后是文化内涵层面,艺术家们尝试将坦培拉绘画与东西方文化相结合,创作出具有高度个性化的作品。如曹吉冈的作品融合了山水画技法,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韵味。
这些艺术家的创新实践不仅保留了坦培拉艺术的独特魅力,还基于各自视角通过多样路径拓展了其内涵与外延,激发出坦培拉艺术的无限可能。他们的创作实践为全球的艺术家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与范本,让我们领略到艺术跨越时空的魅力。这些艺术家的智慧与勇气在艺术创作中得以展现,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艺术启示。他们的作品刊登在《光明日报》,向广大读者传递着艺术的力量与美好。(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