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午时三刻”和“三更半夜”,这两个成语在古代被用来特指某些时间段,它们在许多古装电视剧和古籍中频繁出现。那么,这两个成语在古代究竟指的是哪些时间点呢?让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
我们先说说“午时三刻”。
午时,是古代时辰中的一个。古代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午时是其中之一,对应现代时间的11点到下午1点。而“刻”是古代计时的一种单位,当时主要借助漏壶来计时。漏壶底部有一个孔,水从孔中,一天刚好滴完特定刻度的水。一个时辰被分为八个刻,所以一刻约等于15分钟。那么,“午时三刻”就是中午11点45分的时候。
接下来,我们再来探讨“三更半夜”。
古代一夜被分为五个时间段,通过打更来报时。每个时间段都有特定的打更声音和意义。一更对应晚上7点到9点,二更对应晚上9点到11点,三更则是深夜的11点到凌晨1点。“半夜三更”指的就是深夜的这段时间。在古代,人们晚上打更也有提醒防火防盗的作用。不同时间段的打更声音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节奏。一更时打三次快慢不一的声音,提醒人们休息;二更时多次连续敲打,提醒人们注意火烛;三更时打三下先慢后快的节奏,提醒人们注意夜间安全;四更时打四下先慢后快再慢,提醒人们夜深了需要休息;五更时打四下先慢后快,则是告诉人们天快要亮了。这就是古代的打更制度和它们背后的文化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