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将说服转化为理解:许多人在与孩子交流时,常常采用说服的方式,但这种方式有时会产生反效果。我深有体会。我尝试换一种方式,以理解、认同的态度去沟通,效果截然不同。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人格,理解他们的情绪,当他们情绪得到化解时,沟通就会变得轻松顺畅。
2、拥抱胜过说教:当孩子遭遇挫折,比赛成绩不佳,情绪低落时,不要一见面就批评、分析原因。试着什么都不说,只需双臂,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静静地等待他情绪平复,他会自然地向你倾诉。这时,给予鼓励的话语,将是对他心灵最深刻的慰藉。成功之路往往始于低谷,让我们一起陪他走过这段艰难的时光。
3、变身为“笨拙的学徒”,让孩子成为引导者。把“跟我学”转变为“你教我”,从“我认为”转变为“你觉得”。让孩子在分享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
4、反向激励法:孩子们往往具有逆反心理,越是被命令做事,越可能产生反抗。比如让他们刷牙时,可以尝试用反向激励法,比如说:“看起来你还不太会刷牙,或许因为你太小了,能否完成这个任务还真让人捏把汗。”用这种方式激发他们内在的好胜心,让他们更愿意主动去做事。
抚养孩子是一个陪伴他们成长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调整沟通方式。我亲自抚养孩子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所谓的育儿,其实就是我们把自己变成孩子,再一同陪伴他们慢慢长大。那些曾让我们感到困扰的瞬间,换一种处理方式,将成为点亮亲子关系的珍贵瞬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