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微博上有细心的网友提问关于重庆碑步行街的一座纪念碑上的“碑”字,似乎少了一撇。是写错了还是被腐蚀了?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和热议。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一下背后的故事。查阅各类字典,我们并没有发现“碑”字有少一撇的写法。为了解答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三峡博物馆的研究员周寿林先生。
周寿林先生解释道,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唐宋时期,许多书法家为了追求结构上的对称美感,常常在书写时多写或少写一笔,这都是正常的。这种书法习惯颇具唐宋遗风。比如,著名的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的字帖中,“碑”字就没有那一撇。在唐代另一位书法家颜真卿所题写的《多宝塔碑》中,“碑”字也没有那一撇。
周寿林先生进一步分析认为,重庆碑步行街的纪念碑题字,很可能是由刘伯承题写的。刘伯承早年可能学过柳、颜体书法,因此他在题字时沿用了这种少写一撇的书写习惯。这种写法在当时可能是非常普遍和接受的。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西安碑林。据说,“碑林”二字是林则徐在途经西安时所题写。林则徐也是一位造诣颇深的书法家,他的楷书以欧、颜为基本风格,自成一派。他在题字时可能也沿用了颜体书法的习惯,少写一撇。这种写法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流传开来。至于我们平时学习的“碑”字有一撇的原因,专家解释说,随着社会变迁和审美习惯的改变,宋代以后的书法家认为加上一撇后的“碑”字更为美观,于是逐渐在书写中添上这一撇并沿用至今。
